这两位一个叫王坚、一个叫铁弦,一个折蒙哥上帝之鞭、一个摧朱棣兵峰于正锐,都几乎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最有意思的是,这二位还是老乡,都是河南邓州人。
宋理宗宝祐六年二月(1258年),蒙哥吸取了之前攻南宋多次失败的教训,采取了迂回长江上游的侧击与正面进攻相结合的战略,分兵四路南下。
其中,忽必烈领一支蒙军围攻鄂州,塔察儿、李璮领兵南下两淮,兀良合台自云南经广西进攻湖南。
在此三路之外,蒙哥汗自领主力蒙军4万人(号称10万)进攻四川,准备夺蜀地后,沿顺江东下出夔门,与其他三路大军会师荆湖,直捣宋朝行在(即临时首都)临安(今杭州)。
十二月,蒙哥大军一路所向披靡,逐渐逼近合州钓鱼城,驻守钓鱼城的便是王坚。王坚早年,曾在南宋名将余玠账下与蒙军在四川兴元、文州等地血战,深知四川地形军备特点。
当他于宝祐二年(1254年),升兴元府都统兼知合州时,心知蒙军必然再次进攻四川。
便以今重庆市合川区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为核心,构建钓鱼城防御体系。他征集所辖五县军民数万人,加筑从城上至南北江边码头的一字城墙,屯田练兵,还在城中开掘大小池塘、水井数十处,以备长期固守。
在他的调动下,“秦蜀之人,望风响应”,很快便形成了上可控扼三江(嘉陵江、渠江、涪江),下可屏蔽重庆(今重庆市)的江防要塞。
次年二月(1259年),当蒙哥大军到达时,仰望着三面环水,山形突耸,落差高达300余米的钓鱼城要塞,蒙哥也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心高气傲的蒙哥,没有听从手下绕过钓鱼城,迂回夔州东下的建议,而是派降将晋国宝入钓鱼城招降,结果他收获只是从钓鱼城城头扔下的晋国宝的脑袋。
感到遭受侮辱的蒙哥暴跳如雷,发誓城破后以屠城血洗耻辱,钓鱼城攻防战随即爆发。
为了孤立钓鱼城,蒙哥命人分兵进攻礼仪城(今四川渠县东北)、平梁城(今四川巴中西)、合州旧城(今重庆合川),又在涪州蔺市(今重庆市涪陵区西)造浮桥、重庆铜锣峡夹江建造要塞,阻滞南宋的援军。
随后,蒙军对钓鱼城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钓鱼城的东新门、奇胜门、镇西门、护国门都成了双方激烈肉搏的战场。而城北出奇门至嘉陵江一侧的一字城,更是双反反复易手的砺血之地。
但凭借着地形的优势,虽然蒙古军队攻城器具齐全,但巍峨的钓鱼城城墙却始终是蒙古军人的噩梦。
围城数月之余,四川潮热多雨的气候让蒙古人痛苦不堪,疫病逐渐在军中蔓延,虽然强悍的蒙军依旧有能力多次打退宋军的援救,但仰望坚城却让他们心悸不已。
就在此时,王坚还玩起了心理战。一日,城外的蒙军忽然发现宋军从城头扔下几个箱子,当他们拿回营中打开一看才发现,里面装的是两条15公斤的活鱼和一百多张面饼。除了食物外,还有一封写给蒙哥汗的信,信上写着:“城里有的是存粮,就算再围个十年八年也有吃的。”
看到书信后,蒙哥无比愤怒命人在东新门外堆土建台,窥视城中虚实,王坚发觉后,以城中投石机相应对,阴差阳错间蒙哥为飞石所伤,蒙古军遂撤围北还。
关于蒙哥去世的原因,历来存在多种说法,一说是督军攻城受伤所致(《合州志》);另说是身染痢疫而亡(《元史》、《史集》);还有说返程被宋军凿沉了坐船淹死的;金庸先生也有自己的说法,他认为扔石头砸死蒙哥汗的是神雕大侠杨过,不过金庸先生的考证似乎有偏差,因为他认为蒙哥死在襄阳城下,哈哈!
蒙哥猝然而亡,对当时整个世界的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首先,蒙哥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大汗之位兄弟阋墙,展开了血腥战端。而他另一个弟弟旭烈兀正在西征途中,当他得知蒙哥去世的消息后,匆匆忙忙带兵东归,只留下部将怯的不花领二万蒙军固守叙利亚。
随后在阿音扎鲁特战役中,埃及苏丹率领的马木鲁克骑兵联军大败蒙军,让蒙古人未能染指埃及,蒙古帝国西征的狂潮就此落下帷幕。
“钓鱼城之战”本身的规模并不算大,在蒙古帝国波澜壮阔的征伐史上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它的影响却极为深远。
它不但延续了南宋二十年的国祚,还打断了蒙古铁骑向非洲的扩张,难怪后世有人称之为“上帝折鞭之处!”
说完了南宋的王坚,我们来说他的老乡铁弦。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感觉侄子身边没啥好人,便在北平起兵“靖难”。
建文帝派自己最信任的官二代李景隆为将,率五十万大军北上平叛。说真的,管李景隆叫“草包”都是在夸他,他简直就是个卧底。
这兄弟先是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东二十里)被朱棣打的丢盔弃甲,第二年又带着六十万人来送礼,把全部辎重交在朱棣手里。
跟坚持不懈 *** 的李景隆相比,真正让朱棣难受的反倒是个文官,他就是时任山东参政的铁弦。
铁弦(1366年—1402年),字鼎石,河南邓州人,元朝色目人后裔。明洪武时期因断案果决,深受朱元璋器重,特意赐予表字“鼎石”。
李景隆领兵北伐期间,铁弦作为山东本地官吏,负责大军粮草辎重的供应。只可惜,李景隆实在太坑,将铁弦四处奔走筹集的物资,连续不断的送给了朱棣。
李景隆败退后,山东重镇济南便暴露在燕军的刀锋之下。当时,济南城内只有都指挥盛庸指挥的少量军队,正在人心惶惶之时,负责押送粮草的铁铉火速赶到济南。
他先是与盛庸歃血盟誓相约死守城池,又四处张贴告示痛陈朱棣为逆贼,鼓舞周边壮士应征入伍共同守城。
朱棣围困济南城后,曾一度考虑以劝降的方式收服铁弦,但回应他劝降书的,是一封铁铉亲笔所写的《周公辅成王论》。
铁铉很明显是想告诉朱棣,“皇帝大位,您就甭惦记了,还是学学“还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位”的周公吧!”
朱棣也是聪明人,一看软的不灵,那就来硬的吧!结果攻城三月,济南依旧岿然不动。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朱棣命人掘开河堤,准备放黄河水灌城。铁铉眼看济南城即将不守,便想出一条诱杀之计,干脆给朱棣来个“斩首行动”。
他先派城中士绅首领来到燕军大营,跪在朱棣面前嚎啕大哭,请求不要放水灌城以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
然后又忽悠朱棣说:“朝中却有奸佞,我等皆知之,愿举城而降,请千岁入城检视。”
燕军见济南这块沟通南北的硬骨头啃下来了,全军欢呼雀跃,朱棣也有点飘飘然了。次日,朱棣带着少数亲卫走向济南西门(泺源门),城上城下的士卒见到朱棣后,齐声高呼“千岁!千岁!”
这把朱棣乐得,可他没想到,士卒的喊声就是一个信号,在济南城西门的城门里,铁弦给他准备了一份大礼!
朱棣刚进城门,城头的千斤闸突然落下,可惜时间稍微早了一点,只把朱棣的马头切了下来。
这是士卒们的喊声,从千岁变成了杀朱棣。所幸,护城河上吊桥一时半会儿升不起来,朱棣换了卫士的战马逃出生天。
惊魂未定的朱棣回到大营气的暴跳如雷,发誓要拿铁弦的人头祭旗,但这时建文帝的南军已经威胁到燕军的后路,朱棣只能咬牙切齿的撤军回到北平。
建文四年(1402年),再次南征的朱棣学乖了,他也知道济南是块硬骨头,因此他带兵绕过济南直插沛县、徐州,突破了淮河防线后,兵围南京。要说南京的城防比济南还壁垒森严,关键时刻又是李景隆建功。他打开了金川门,燕军一拥而入,宫中火起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成了新皇帝。
朱棣夺取帝位后,回兵北上复攻济南,铁铉据城死守,但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铁铉被俘后,怒火难平的朱棣将他凌迟处决。
铁弦虽被朱棣孽杀,但他的忠义依旧成为美谈,即便是朱棣在日后提及铁弦时,也咋咋赞叹。
万历初年,明神宗下诏“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与乡”,特意修建了包括铁弦在内的七位建文忠臣之庙。南明弘光帝时,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忠襄”。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曹 *** 统一北方,那也就是说赤壁之战及其之后。赤壁之战前,孙刘都有不归顺的理由,赤壁之战后,曹 *** 根本没有实力消灭孙刘,他们就更不可能归顺了。而更重要的是,曹 *** 有政治上的缺陷,不具备足够的正统性,孙刘有可乘之机。
一、被兼并的下场这个世界上有即使一文不值也不愿意被收购的公司,自然也就有套现离开的资本家。
而在历史上,公司和政权是一个道理,有人紧紧守着一亩三分地不愿意投降;有人却等待着被兼,赚个封侯之位富贵余生;也有人疯狂兼并其他人,扩大自己的势力,一不小心就成为更大的势力。
在三国时代,更是充满了兼并和被兼并的势力和军阀,这些军阀中有的拼死反抗被消灭,有的举城投降不失封侯,当然也有归顺而被杀的。
曹 *** 属于兼并别人的那种人,本来在东郡被吕布打的只剩下三县的时候,曹 *** 也准备投降袁绍的,但是最终忍住了, *** 创业并兼并了许多势力。
那么,被曹 *** 兼并那些势力首领最后都怎么样了?
首先,拼死不投降被打败的:袁绍病死、袁氏三兄弟都算是直接或间接被曹 *** 杀的、袁术病死、吕布被杀、李傕被杀。看来不投降的基本上都死了。
那么,归顺曹 *** 的呢:泰山臧霸为将军、宛城张绣两次归顺仍得重用、马腾一家本已安享富贵被马超牵连而死、韩遂走投无路归顺得封侯位、土霸王公孙康不仅有地位还有权、汉中张鲁封侯。
除了马氏家族,投降曹 *** 的基本上都没死,得以安享富贵。
那么赤壁之战前,孙刘两家势力肯定不及曹 *** ,曹 *** 也不是赶尽杀绝之人,孙权和刘备为何不归顺呢?
二、孙刘的不能归顺的硬伤从事实上看,赤壁之战前后,刘备和孙权不归顺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
首先,刘备是一个令曹 *** 感受到威胁的人物,而且已经归顺过一次,再投必死无疑。这一点,刘备和草草双方都清楚。
当曹 *** 率军向荆州,刘琮投降后,曹 *** 是有机会可以向刘备释放招降的意思的。但曹 *** 率军紧追刘备不放,并没有招降的言辞。
而刘备呢,听说曹 *** 要来,马上率 *** 移,没有丝毫归顺的意思,即使山穷水尽,也都没有向曹 *** 归顺的意思。
当年,刘备接陶谦的班入主徐州,却被曹 *** 打败,不得已归顺曹 *** 。然而这段时间,刘备却被因为汉室后裔被汉献帝看重,官至豫州牧、左将军,爵宜城亭侯,还参与了汉献帝刘协夺回政权的衣带诏事件。从此,刘备再无归顺曹 *** 的可能。
此时泄露以后,衣带诏事件其余诸人都被曹 *** *** ,唯有刘备又夺了徐州。曹 *** 亲征刘备,再次打败刘备。山穷水尽的刘备东走西窜,却没有再归顺曹 *** 。
衣带诏事件、加上刘备身负汉室后裔的名头,曹 *** 不可能放过刘备,而刘备也不可能再归顺曹 *** 。
那么孙权呢?实际上,曹 *** 赤壁战前有意招降孙权,而孙权也曾有意归顺曹 *** 。
然而这一切被三个人给彻底 *** 了。
之一个人是刘琮,刘表的儿子,就在赤壁之战前,曹 *** 下荆州,刘琮归顺,受封青州牧。然而不久就改为谏议大夫,名义上尊崇,实际上是个失去自由的花瓶。
第二个人是鲁肃。曹 *** 占领荆州,当孙吴满朝文武都意欲投降的时候,鲁肃告诉孙权,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归顺曹 *** ,甚至能够 *** 厚禄,但是你不行,因为你一旦投降,结局多半是个死,就算侥幸不死,那也失去了自由。
第三个人是周瑜。周瑜回朝,告诉孙权,曹 *** 的军事弱点是水战,现在咱们最强的就是水军,因此我有信心打败曹 *** 。
之一人给了孙权近在眼前的前车之鉴,鲁肃告诉孙权不能承受投降的后果,而周瑜给了孙权不投降的信心。
因此,孙权也就坚定的不再归顺。
这是赤壁之战前的情形,而赤壁之战后,孙刘已经结成联盟,而且总体实力配合地利可以与曹 *** 一战,曹 *** 并没有实力消灭孙刘,加上赤壁之战后孙刘再投降都不可能有生路,因此就更别谈归顺了。
当然,这只是事实上的原因,实际上,孙刘不归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而这是孙刘赖以生存和招揽其他人跟随孙刘的原因。
三、曹 *** 的政治缺陷这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 *** 政权的政治缺陷,简单点说就是,曹 *** 并没有统一天下的合法性。
曹 *** 政权的之一个政治缺陷来自于汉献帝。我们都知道曹 *** 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实际上,当时的天子汉献帝也需要曹 *** 。因为汉献帝是逆贼董卓所立,正统的合法皇帝是汉少帝刘辩,而汉献帝的合法地位在当时是受到很多人的不承认的,比如袁绍。即使袁绍失败了,曹 *** 已经统一了北方,但是这种合法性其实并没有得以令诸侯,反而因为这个合法性让一些人觉得汉室已经不是天命所归,比如东吴阵营的鲁肃、甘宁等人都曾提到这一点。
而他们对所谓汉室的合法性质疑实际上也是对汉献帝本人的一种质疑。那么既然汉室并不具备100%正统合法性,那么我们反对汉献帝也就有了站得住脚的理论支撑,那么归顺曹 *** 才是悖逆,而但对曹 *** 是顺应民心。
这是孙权一方为主的政治逻辑。
第二个政治缺陷来自于曹 *** 自己。曹 *** 手里的天子是个傀儡,政令全都出自于曹 *** ,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那么问题来了,朝廷有奸臣,作为汉室后裔我该怎么办?那当然是清君侧,干掉曹 *** ,重新恢复我汉室荣光。本来也就这样的事,比如衣带诏,你看吧,皇帝都说你曹 *** 是奸臣,我反对你合理合法,要是归顺曹 *** 我不也对汉室不忠了?
这个观点的主要持有者是刘备一方,当然孙吴一方也持有这个观点。
比如汉中之战时,曹 *** 说奉天子诏讨贼,刘备就说奉衣带密诏(太后诏)讨贼;赤壁之战时,周瑜、鲁肃也一口一个“名为汉相,时为汉贼”。
这两个理论基础,看来不重要,但在当时很重要,这是孙刘得以号召部下跟随他们的原因和理由。如果曹 *** 没有这些政治缺陷,就算孙刘像不归顺曹 *** ,他们的部下们也得把他们的脑袋削了去找曹 *** 。
所以,在孙刘看来,他们并不是 *** 国家,而是曹 *** 和汉献帝在乱搞国家,而且有理论支撑,能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
我想这足以说清楚,孙刘为何不归顺曹 *** 这个问题了。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东汉王朝由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开始,到汉献帝于公元220年禅让于曹丕为止,共经历195年,其间共有14位皇帝。
这14位皇帝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少帝刘懿、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质、汉灵帝刘宏、汉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
比较有名的皇帝就是:
1、开国之君汉光武帝刘秀;
2、开创了明章之治的两位中兴之君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
3、曾写进诸葛亮《出师表》中,导致东汉灭亡的两位祸国之君,汉桓帝刘质和汉灵帝刘宏;
4、还有一个最有名的就是 *** 之君汉献帝刘协。
刘秀是开国之君,在东汉的存在感更高,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天选之人,意思就是:非常幸运的人,上天选定的人。刘秀最杰出的成绩就是在昆阳之战,以一万余绿林军,大破王莽的43万新朝精锐军队,昆阳之战新朝失败,从而导致了王莽的***。
刘秀为人低调,善于用人,懂得隐忍,即使自已的亲哥哥刘縯被更始政权的皇帝刘玄所杀,刘秀也不动声色,主动向刘玄承认错误,表低姿态,暂时赢得了时间与生命,之后另谋出路,趁机离开更始政权,自力更生,由此创下了帝业。
刘秀仅用了12年就统一天下,先后消灭了更始政权、赤眉军、陇右隗嚣、巴蜀公孙述等割据政权统一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
汉明帝刘庄是刘秀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阴丽华,汉明帝是一位守成之君,基本上延续了刘秀时期的政策,同时积极开疆拓土,派窦固讨伐北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府,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存在。
汉章帝刘炟是刘明帝刘庄的第5个儿子,也是刘秀的孙子。19岁即位,31岁去世,当了12年的皇帝,在位期间,减免酷刑,推崇儒学,维护丝绸之路,与他的父亲汉明帝一起创立了东汉的中兴,合称为明章之治。
但是汉章帝刘炟31岁就去世了,导致后世的皇帝普遍寿命不长,也就是从汉章帝刘炟开始的。刘炟的儿子汉和帝刘肇去世得更早,27岁就去世了,导致少主国疑,外戚专权,也就是从刘肇之后开始的。
汉桓帝刘质和汉灵帝刘宏是东汉晚期的两位昏庸之主,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写道: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里的桓、灵就是指的汉桓帝和汉灵帝。
汉桓帝是东汉第十位皇帝,15岁即位,在外戚大将军梁冀的控制下活得战战兢兢,28岁时联合宦官诛杀大将军梁冀所及家族,外戚被杀后,宦官在桓帝一朝的权力空前强大起来,也就导致后期的外戚与宦官大火拼,毁灭了东汉王朝。
汉桓帝还开启了锢之祸,信任宦官大力打击士大夫阶层及外戚,开启卖官卖爵的先河,安于享乐,荒 *** 无道,让东汉政权处于毁灭边沿。
汉桓帝去世后,没有儿子,于是刘宏被外戚窦氏立为皇帝,汉灵帝基本上重复了汉桓帝的老路,干着一模一样的勾当,汉灵帝时期,外戚与宦官开始互相打击,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被宦官所杀,这里面估计也是刘宏的默许。
汉灵帝在位期间,由于民众生活困难,发生了黄巾 *** ,更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在汉灵帝去世后,东汉朝廷就开始了大火拼,外戚与宦官双双覆没,让董卓控制朝廷,导致了最终的灭亡。
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的小儿子,是董卓强行扶持的皇帝,董卓还毒死了汉献帝的哥哥刘辩,汉献帝打一登上皇位,就成为了傀儡,而且他的一生都是傀儡,直到去世。
由于汉献帝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年及三国崛起的时代,因此汉献帝也出现在关于三国的小说及史书中,在历史上有一定知名度,汉献帝是董卓拥立的,之后就被董卓控制,董死后被王允控制。
李傕、郭汜打败王允与吕布后,汉献帝又被李傕与郭汜控制,直到他逃出长安,来到洛阳后,被曹 *** 迎立到许都,之后直到灭亡都在曹 *** 父子手中控制。
公元220年,曹 *** 去世,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于自已,于是汉献帝去除帝号,被曹丕封为山阳公,之后就一直待在封地,直到公元234年去世。
汉献帝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也算是一代贤君,只可惜生在乱世,手中又毫无权势,被各个军阀控制,最终东汉是灭亡在汉献帝手中,但灭亡的原因却不是汉献帝造成的,他成了替代者。
你是农村人吗,你家有什么变化?谢谢!现在我们中国富强,富裕了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农村都发展变化很大。我不是农村的,我的家变化很大,从前的老房子都没有了变化很大。
在《三国演义》中由一匹神奇的战马,名叫的卢。原本是一匹出色的骏马,却因为长相问题,被冠以“妨主”的恶名。不过说也奇怪,除了刘备之外,凡是骑过这匹 *** 人都死于非命,似乎印证了它“妨主”的名声。那么,这匹马为何不妨刘备呢?
一、“妨主”与“脑生反骨”纯粹是主观臆断。
古代有一门杂学名曰相术,这面学问以人和动物的外貌特征,来判断这个人的能力、性格。这门杂学是建立在中国人口众多,可以反复进行大量统计归纳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评判,原本就没有百分之百的正确性,但是,这种评判却在一定的场合变成了任用、使用人和物的标准。
在《三国演义》中最突出的两个例子,就是的卢马“妨主”和魏延“脑生反骨”。魏延“脑生反骨”是诸葛亮对他的评判,至于说这块反骨什么样子,长在什么地方,全凭诸葛亮自己评判。魏延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比别人多长的这块反骨在哪里,却背了一生恶名。
的卢马也一样。它原来并不叫的卢,只是一匹神骏的战马。可它也不知道自己的长相究竟招谁惹谁了,被冠以的卢之名,还说它“妨主”。我们看它的外貌特征。蒯越说它“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听到蒯越的话,估计这匹马要是会说话,非得气得大叫起来。
因为这匹马本身就是一匹白马!原本就是一匹通身雪白的骏马,却能够在白色的马额上找出白点,真不知道这匹白 *** 白是哪种白了?这完全是蒯越的诬蔑之词,却被昏庸的刘表采纳,给一匹骏马凭空泼上一盆脏水,洗都洗不清。
蒯越之所以如此诬蔑白马,仅仅是从他自己的立场出发。他作为刘表的心腹,荆州世家大族的领袖,牢牢把控着荆州的政局。如今刘备来荆州投靠刘表,蒯越等人把他当成了潜在的敌人。当刘备看出刘表喜欢白马,想要送给刘表加深关系时,蒯越便跳出来作梗。
蒯越便以相马之术为依据,硬是给这匹白马扣上的卢之名。果然,刘表摄于的卢“妨主”的名声,不敢接受这匹白马。同时,蒯越还给刘表和刘备之间埋下绊子,让刘表对刘备献 *** 目的产生怀疑,不敢信任刘备。最后蒯越的目的达到了,但是白马就成为了大家眼中的不祥之物----的卢。
二、白马用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能够救主,却摆脱不了的卢的名声。既然白马有了的卢之名,为何刘备还乘坐这匹战马呢?这是因为刘备心里知道,这匹白马根本就不是的卢。我们看是哪些人指出白马是的卢 *** ?那些人是蒯越、伊籍、徐庶。这三人中,蒯越诬陷白马是的卢在先,伊籍、徐庶向刘备提醒在后。
蒯越诬陷白马是的卢,是因为要离间刘备与刘表的关系。伊籍向刘备提醒白马是的卢,是出于对刘备的好意。而徐庶向刘备提醒白马是的卢,则是纯粹对刘备的试探。这三人目的不同,但是却坐实了白马就是的卢。
伊籍说白马是的卢,是从蒯越那里听说的。他自己也不知道此事的真假,完全是出于对刘备的好意,提醒刘备。刘备由此知道蒯越等人对自己的敌意,也明白了自己从此必须乘坐白马,才能逃脱用的卢谋害刘表的指控。
徐庶在加入刘备阵营的时候,也向他指出白马是的卢。他还为刘备想办法,让他先用白马妨死仇人,然后在自己乘骑。这主意一看就是 *** ,因为张武已经因为骑这匹马而死,还需要再妨死谁?这无非是徐庶得知荆州内部的传言,用这番话来试探刘备的心意。
在得到刘备大义凛然的回答后,徐庶认为刘备经受住了自己的考验,这才加入了刘备阵营,死心塌地为刘备卖命。在此后,徐庶多次帮助刘备打退曹军的进犯,临走还推荐了诸葛亮。在加入曹 *** 阵营后,一言不发。这都是刘备对待的卢的态度打动了他。
其实,刘备心中早就知道这匹白马不是的卢马。因为如果这匹白马真的是的卢马,大家肯定会强制不让刘备骑乘它。至少神通广大的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后,肯定会想办法为他解除这个灾星。但是大家眼看着刘备骑着这匹白马无动于衷,说明大家都知道这匹白 *** 底细。
刘备就是不为这匹白马洗清冤屈,而是任由它背负着的卢的恶名。刘备这样做,也是出于他自身的需要。一是他用此事向世人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能够 *** 住的卢带来的厄运。二是他要以此获得仁德之名,造成众望所归的形势。这一切都是出于他夺取天下的考虑。
可怜白马根本不明白刘备的用心,它依然兢兢业业为刘备服务。在蔡瑁谋害刘备的时候,它一跃三丈,跳过檀溪,救了刘备的性命。在跟随刘备长年的征战中,它多次让刘备化险为夷,临死前还得到刘备“性极驯顺”的评价。但是它一生辛苦,在刘备的默认下,也抵不过一个的卢妨主的名声。
三、白马何曾妨主?我们看白 *** 经历,就会发现说他妨主完全是不实之辞。白马先是归属张武,因为刘备赞叹它是匹千里马,就被赵云一枪刺死张武,夺回本阵。此后白马就一直跟随刘备,直到落凤坡跟随庞统,被乱箭一起 *** 。
白马一生中换了三个主人,两人死于非命。如果说它妨主的话,那么关羽的赤兔马又算什么?关羽的赤兔马归属过董卓、吕布、关羽、马忠,这四人都死于非命。而赤兔马被说成千里马,还被赋予马中赤兔的美名,与它一样神骏,死的主人少一半的白马,却被说成了妨主,这还有没有天理?
我们再看白马死去的两个主人。张武本身就是反复无常之辈,他的能力低微,却占有白马这样的千里马,当然会引起他人的觊觎。张武技不如人,被赵云所杀,这个责任根本不能归结到白 *** 身上。
至于庞统骑乘白马被双双 *** ,白马就更冤枉了。原本白马是被刘备所骑的,他跟随刘备走大路,根本不可能遭遇敌军埋伏而丧生。但是在战前,白马被刘备还给了庞统骑乘,与他一起走小路,结果遭遇了张任的埋伏,在箭雨下死于非命。
我们都知道,在这一战前,诸葛亮已经算出天时对将帅不利,专门写信来叮嘱刘备君臣。可是庞统却以为是诸葛亮怕自己夺取西川建功,写信前来阻拦。结果战况应验了诸葛亮的推算,庞统死于箭下。只是可怜了白马,因为庞统的野心和刘备的好意,成了庞统的陪葬品。
从庞统的死可以看出,不是白马妨了庞统,而是庞统妨了白马。白马如果不是跟随庞统到了落凤坡,怎么可能死于非命。因此说在白 *** 一生中,它不但没有妨过任何一个主人,还为每一个主人任劳任怨的工作,直到死而后已。
结语:《三国演义》中的白马被蒯越说成的卢,说它“妨主”是一大冤案。因为这匹白马本身是一匹千里马,根本就不是的卢马。只是因为蒯越和刘备的政治目的,被硬生生地扣上妨主的的卢 *** 帽子。先是蒯越为了在刘备刘表之间作祟,保住自己世家大族的权势,故意污蔑千里马为的卢马。
后是刘备故意承认白马是的卢马,为的是要靠自己骑乘的卢马安然无恙的事实,来给大家树立自己天命所归,仁德盖世的形象。刘备这样做,是为了自己下一步争夺天下做准备。可是白马则因此背上了的卢 *** 名字,就算是为了刘备出生入死,也没能洗刷掉妨主的恶名。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更新于: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