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风水_孝庄皇后的灵柩在逝后40年才入葬

家居风水 · 2024-11-16 10:09

地宫风水,孝庄皇后的灵柩在逝后40年才入葬?

引言:辅佐过三位帝王的孝庄太后在死后却不得“安宁”,曾在宫中停尸三十七年之久,这期间康熙在做什么?

说起清朝的事,那大家想必有不少八卦可以谈,毕竟年代离我们近研究也比较多,什么顺治出家、九龙夺嫡、慈禧夺权,大家说起来都是津津乐道。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大玉儿,也就是历史上历经三朝的孝庄皇后。

与同样身为掌权的女性的慈禧相比,孝庄皇后的格局、见识、谋略显然都要高出一大截,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可比性。

后金天命十年,十三岁的布木布泰便在兄长的护送下前往盛京,布木布泰即孝庄太后,她此行的目的便是前往盛京嫁给皇太极。

由于当时皇太极已经有了大福晋,所以十三岁的孝庄只是皇太极身边的一个侧福晋,不过性格温和的孝庄并不计较这个,一直以侧福晋的身份辅佐皇太极。

皇太极去世后因为没有明确规定谁是继承人,所以在面对这个问题上众人之间陷入了争论,最终得出的结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便是拥立六岁的福临为帝。

当时摄政王多尔衮野心勃勃,但孝庄太后并没有就此屈服,虽说 *** 两人不能见面,但孝庄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来辅佐福临。

不幸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事再度发生在了孝庄太后身上,二十四岁的顺治英年早逝,八岁的康熙登基为帝。

我们都知道先皇登基更大的困难就是老臣不服,再加上但是康熙只不过才八岁的年纪,继多尔衮之后又一权臣鳌拜出现。

面对这种情况,孝庄太后没有选择视而不见,而是继续辅佐年幼的康熙,可以说康熙能够成就这一番丰功伟绩,这其中孝庄太后居功首位。

康熙二十六年七十五岁的孝庄太后离开人世,她这一生足可以称得上传奇,终其一生都在为王朝尽心尽力,为刚打下的大清江山稳定了基业,还培养出了康熙这样的千古明君。

而围绕着她的谜题也有很多,比如这样一位地位威望都非常高的女性,为什么在去世将近40年才得以安葬,古人不都是讲究入土为安的吗?

有些人误信野史,认为孝庄是因为和多尔衮有私情,才不愿意也不敢和皇太极葬在一起的,这纯属无稽之谈。要说还是孝庄皇后留下的懿旨,让康熙太难办了。

按照清廷的祖制,皇后去世应该是和皇帝合葬的,所以孝庄原本应该是葬在昭陵西侧的,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孝庄在临死之前留下了3条遗嘱。

其中之一条就是交代不要和皇太极葬在一起。理由是皇太极已经去世很久了,而且还葬在沈阳,自己身份卑微,就不要去打扰皇太极了。

第二条就是要求大家不要为自己大兴土木修建陵墓,避免奢侈浪费;第三条就是表达了自己对于子孙的不舍,惦记着他们,希望可以离自己的子孙们近一点,一定要葬在遵化。

要知道,康熙帝对于这位祖母的感情可是非常深厚的,对她非常孝顺,自然是不愿意违背祖母的意愿,但是孝庄的遗嘱却让他左右为难。

要知道,当时顺治帝的孝陵已经建成,并且就在昌瑞山主峰的下面,是清东陵的中轴线,至尊无上。

古人以居中为尊,而孝庄是顺治帝的母亲,地位应该是高于顺治的,如果这个时候再把孝庄葬进去,就会打破整个格局,无论放哪都不合适。

如果就这样葬进去,老祖宗的规矩就被 *** 了,如果和皇太极合葬,那就是违背了祖母的意愿,左右都不是。

康熙没有办法,只能够先把孝庄的灵柩放置在“暂安奉殿”里,等到想出合适的办法再修建陵寝,只是没有想到这一等就是37年。

在孝庄去世后的35年里,乾隆皇帝曾经去祭奠过30次,但是一直没有能够解决祖母的身后事。

直到康熙驾崩之后,雍正即位之后才解决了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也免得被后人留下不孝的罪名。

雍正是一位雷厉风行的皇帝,做事果断,一看自己祖 *** 陵寝到现在都没有解决,也是非常着急的。

不过后面他还是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够遵循遗嘱让孝庄入土为安也不会 *** 祖制。

雍正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是康熙皇帝能够在位六十多年依旧国泰民安、百业昌盛,一定是因为将孝庄的灵柩安葬的极为稳妥。

现在这个地方一定是一个风水宝地,因此也就不适合再进行挪动,所以雍正就在原先暂安奉殿的基础之上单独修建了一个陵墓,而且还把它命名为了昭西陵。

一来,皇太极的陵墓叫做昭陵,孝庄身为他的皇后原本就应该葬在昭陵的西侧,现在虽然葬在了河北遵化,但是从风水方位上来说位置还是昭陵之西,两者遥相呼应,是同一个体系的。

二来,昭西陵和东陵只有一墙之隔,离子孙近有没有为了修建陵墓而劳民伤财,完全遵循了孝庄最后的遗愿。

昭西陵是清朝所有皇后陵墓中最特别的,而且也是规格更高的。其他陵墓的大殿都是歇山顶,唯有昭西陵用的是最为尊贵的庑殿顶。

周围建立的两道围墙也是孤例,而且因为地势的原因,昭西陵并没有建立沟河涵洞以及桥梁。

此外,清东陵的正面就是昭西陵的右侧的大红门,子孙后代在谒陵的时候都要经过此处,从昭西陵开始从左往右祭奠。以上种种,都足以看出昭西陵的特别,以及孝庄尊崇的地位。

这就是孝庄为何在37后才得以安葬了,不得不说康熙和雍正都是两位政治手段极高的皇帝,一位为了避免骂名一再等待时机把棘手难题留给了后人解决,一位顺其自然轻而易举就解决了难题还称赞了自己父亲一番,手段实在是高。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二连哟,历史喵在此谢过诸位啦~

为什么古代爱建宝塔?

塔·宗教建筑

“塔”这种建筑是从印度佛教中传来的,所以一般来说这种建筑只有宗教意义。通常是佛教信徒筹资兴建,或者皇帝、贵族出钱兴建,没有现实意义。这能显示出本国的佛教文化和建筑水平。

塔·佛的舍利

所以,“塔”一般都叫做佛塔,佛塔最初的用途是用来存放舍利的,某些情况会把佛塔等同于佛身或者法界。存放舍利,就是佛塔的最重要的功能。佛塔兴建一般至少5层,更高曾有30多层,中国的佛塔的层数都是单数。

另外,在中国的佛塔只能顺时针绕行。

塔·因各国的建筑风格而各不相同

中国著名的佛塔也有很多,比如杭州的雷锋塔,南京的大报恩寺、开封铁塔、西安大雁塔。

中国的佛塔是由印度佛塔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建筑风格而改造的,所以世界各地的佛法都有其本国自身的建筑风格。比如日本佛塔有唐宋古风、藏传佛法佛塔有 *** 建筑的样子、南传佛法佛塔也有东南亚建筑的形式在里面。

中国佛塔的基本组成结构有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塔刹五部分组成。

就到这里,我是奇缜君,如果你觉得写得还不错,那就点个赞!如果有更好的看法,来评论区交流吧!

龙岭迷窟器储之像?

内藏眢是《鬼吹灯之龙岭迷窟》中描述的一个险要地方。在地宫前殿的地面上,有一道小小的喷泉水池,泉眼中仍然呼呼地冒着水,是俗称的棺材涌——这里的形势是罕见的内藏眢,穴中有个泉眼,且这泉眼的水流永远很大,不会溢出来,也不会干涸,这穴在风水上便有器储之象。其源自天,若水之波,这种内藏眢极适合埋葬女子、子孙必受其荫福。

慈禧太后定东陵多少平方公里?

247年,该是多少人浩浩荡荡的一生叠加才能书写出一整篇的华章,数不尽的繁华春秋、究不清的神秘往事,终不过被洋洋洒洒80平方公里的陵区盖棺定论。清东陵,交付于世人的不仅是那宫闱之中,磕磕绊绊说不清的纷争;更有那一砖一石、一瓦一木,写就的兴衰成败。

北京以东125公里处,有一块风水宝地,昌瑞山在北做后靠如锦屏翠帐、金星山在南做前朝如持芴朝揖,影壁山在中间做书案可凭可依,鹰飞倒仰山在东如青龙盘卧,黄花山在西似 *** 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如此,清东陵便浩浩汤汤的立于这片土地之上。灵山秀水造就了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布局最得体的清代皇家陵墓建筑群。

【清东陵之最壮观、精美的建筑】

清东陵之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余皇帝陵寝则以孝陵为中轴线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依山势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而“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审美思想贯穿于每一座陵寝建筑中。

由于金星山、昌瑞山之间的距离长逾8公里,便设置了一条长约6公里的神路,将自石牌坊至宝顶(地宫之上的封土)的几十座建筑贯穿在一起,依次是石牌坊、下马牌、大红门、大碑楼(圣德神功碑楼)、 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神道碑楼)、隆恩门、 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石牌坊是孝陵最前面的一座建筑,它是陵园的标志性建筑,五门六柱十一楼、木结构的形式,虽说这石牌坊是孝陵的,却因它位于陵园的大门正前方,便也成了整个清东陵的石牌坊,雄伟高大的气势是难以掩盖的。这石牌坊是最宽的、是设计最科学最合理的、也是中国现存面阔更大的,历经两次大地震,丝毫没有破损。

大红门是总门户,两边是风水围墙,里面才是真正的陵区。在大红门前左右各有一座下马碑,谒陵者必须提前下马、步行通过。走过大红门迎面而来的便是长6公里的神道,古人认为直则凶、弯则美,于是这神道弯弯绕绕被许多桥连接,在那时神道是活人不能走的,而桥下除了排水还可走人用。

再是建在正方形的青白石须弥座上的大碑楼,楼内是一个巨大的神兽——赑屃。大碑楼外周围的海墁四角各有一根华表、华表之上有望天吼,意是“盼君出、盼君归”。在华表的衬托下,大碑楼更显气势恢宏。

从大碑楼沿神道北行,便可经过石像生。石像生是墓前神道两侧设置的石人、石兽的总称,又被叫做翁仲,其规模宏大,一立一卧,犹如威武雄壮的仪仗队。

沿石桥、碑亭,进入陵寝,穿过陵寝门可见石五供,有五件和祭台组成。再后便是明楼与宝顶,明楼中有朱砂碑,对面是宝顶,高大而坚固。宝顶下是地宫,皇帝便是安息在这里。孝陵的地宫是清东陵里唯一没有被盗过的地宫,所以孝陵地宫到底是什么样子,至今依旧是个谜。

【清东陵之最有震撼力的内葬人物】

在清东陵有大小15座陵园,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而这5位皇帝该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人物,规模宏大的孝陵里葬着的是顺治皇帝;气势巍峨的景陵里葬的是康熙皇帝;文雅绝美的裕陵里葬的是乾隆皇帝;还有定陵中的咸丰皇帝和惠陵中的同治皇帝。当然,除了这5位皇帝,不得不提的便是葬着慈禧的定东陵、风水墙外葬着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和葬着神秘“香妃”的裕妃园寝……

康熙大帝,千古一帝。他少年智擒鳌拜、平定三潘,丰功伟绩可谓如数家珍。他曾两次丧葬制度改革:其一是禁止殉葬;其二是废除火化等等这些,无不在宣告着这位皇帝的功勋卓著,在康熙的神功圣德碑里是双碑耸立,只是康熙大帝的景陵是应急工程,建筑非常简单,而且还曾两次被大火烧毁、再加上曾经被盗,这千古一帝磬双碑焉能尽载?

乾隆是我们熟悉的天子,被称为十全老人、文雅皇帝。乾隆处在康乾盛世的巅峰,他的地宫可谓是一座地下佛堂,无论是八大菩萨,还是四大金刚,其雕琢之精美、造像之生动,足以垂青千古、流芳百世。只是在乾隆十七年,乾隆亲眼所见,地宫出现渗水现象,水漫过石床;待乾隆刚刚去世,裕陵的地宫的之一道石门的月光石便出现了两道裂纹……

一入裕陵地宫,走过9券4门,进深54米,方可抵达。说其精美,便是那地宫满布的雕刻,有佛像、 *** 、吉祥的图案,清廷耗工3年多才得以完成,可见一斑。地宫的4道石门,前3道石门建有门楼,都是用整块的清白石雕刻而成,刻有吻兽。门楼上为月光石,雕塑有各种释迦像、梵文等吉祥器物。

在地宫的明堂券券顶,雕刻着“五方佛”,穿堂券的两侧则雕刻着“五欲供”。光是你站在地宫之间,仰着头一点一点去观看那些雕刻,恍惚之间,似乎置身于一个偌大的佛教殿堂,里面有你认识或者不认识的图案,有你看不懂的梵文。虽不甚了解,却是能感受到乾隆皇帝对宗教的笃信,只有这种信仰才能让他的地宫如一个地下的佛国,供后人瞻仰。

也正是裕陵地宫这般的精美庄严,才能吸引两世 *** 前来学习观赏这更具震撼力的裕陵地下佛堂。听当时的导游讲解,当 *** 抵达地宫,一度被如此庞大的佛教艺术震撼,年纪并不大的 *** 在前两次献哈达都滑落的淡定从容之下,第三次终是礼成。待一行人走出地宫,本万里无云的天空就莫名的飘出了两缕云彩,在湛蓝的天空上随风一丝丝的滑动。当时工作人员拍下了这神奇的一幕,或许这便是那滑落的哈达,在清东陵这一风水宝地,有太多说不清的神秘,亦有我们怎么也捋不顺的前朝往事。

若说清东陵最奢华者莫过于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西太后垂帘很久,倾国力大建陵园,名贵的黄花梨为金殿的木构架、黄金为装饰,奢华至极。三殿仅贴金一项达4592两之多,可见其精美、豪华的程度。说起慈禧陵的石雕也是堪称一绝,“凤引龙追”的石栏板、“凤上龙下”的丹陛石、“一凤压两龙”的望柱等等可谓石雕中的珍品,也可见当时慈禧地位的至高无上,以是普天之下唯我独尊。

清朝国势鼎盛时期修建的乾隆皇帝的陵寝——裕陵,耗银两百多万两,遍选天下精工美料,建筑艺术精湛华美居清陵之冠;慈禧的定东陵,兴建于清末,工程前后耗银227万两,持续14年。慈禧定东陵金碧辉煌,奢华程度连皇宫紫禁城也难与为匹……

恍惚之间,多年的光景之后,清东陵的过往更是扑朔迷离、神秘的面纱一层笼罩着一层。似乎,那些随风飘远的清朝往事,又重新历历在目。这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在300多年历史的风雨洗礼之下,那传承之久的神秘故事,更是在演说着那无可辩驳的

康熙为何将祖母孝庄太后在清东陵外的暂安奉殿里停留了37年不下葬?

康熙这么做的原因,恐怕与清初之一疑案: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有关。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孝庄太皇太后于慈宁宫病逝,享年75岁。按照她的遗诏:我身后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过安厝,我心始无憾。

这意思就是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皇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于是,康熙帝遵照皇祖母的遗嘱,将太皇太后生前居住的慈宁宫,拆迁移建到当年顺治皇帝的衣冠冢孝陵附近的昌瑞山下,改称为“斩安奉殿”。

后来,孝陵改为东陵,在北京东北方向120公里处,周围还建了一道20公里的风水墙。孝庄太皇太后的陵寝又改叫昭陵,建在风水墙外。

从孝庄的遗诏看,她不依照常规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已然明了。但是这个原因略显牵强,早在顺治七年,孝端文太后去世时,也曾打开昭陵,将其棺椁与皇太极的棺木并放一起。那时的孝端文太后就不怕惊扰皇太极的灵魂吗?

孝庄选择不与皇太极合葬,她所真正的忌讳的又是什么呢?这故事如果按照野史的版本,那是相当的婉转动人。

孝庄原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思的孙女,出于政治联姻的关系,她在13岁时便嫁给当时还是后金皇子的皇太极。在皇太极称帝后,封她为永福宫庄妃。她共生有三女一男,其子便是福临,后继位为顺治帝。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也是皇太极的弟弟,生母为 *** 殉葬的清大妃阿巴亥。努尔哈赤在世时十分宠爱多尔衮,曾有意将汗位传于他。但不幸的是,努尔哈赤突然驾崩,在抢位争夺战中,极富谋略的皇太极夺得大位。

没了靠山的多尔衮,要想博取皇太极的信任,那只能自己亲自上阵。于是他一面不断向皇太极表忠心,一面拼命在战场上立战功,逐渐提升起自己的个人威望。

皇太极称帝后也没忘记这位好弟弟,封他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六王的第三位,时年仅24岁,可谓年少英雄,春风得意。

孝庄与多尔衮年纪相仿,一个是草原上有名的大美女,一个是征战沙场的少年英雄。野史相传,孝庄在嫁给皇太极之前,二人就已私定终身。皇太极作为第三者横刀夺爱,致使一对小情人悲情分手。

因此在皇极驾崩后,多尔衮为保住所 *** 的地位,不惜放弃自己当皇帝的机会,才扶持了孝庄6岁的儿子福临。

但后来的多尔衮专权,又生出废帝自立之心。孝庄洞察后,为安抚多尔衮,只好委尊下嫁于他,还以顺治帝的名义颁布了诏书,以告天下人。于是,孝庄就这样光明正大的嫁给了自己的小叔子,但诏书在清宫档案中查无此诏。

事实上,仔细推敲野史的版本,漏洞百出。首先,两人的出生地相距甚远,二人怎么可能青梅竹马?还私订终身呢?

二人唯一有可能熟识的机会,很可能出现在努尔哈赤死后。因为当时由于多尔衮的生母大妃阿巴亥殉葬,多尔衮便由哲哲暂养于宫中。那时孝庄已嫁于皇太极,哲哲又是孝庄的亲姑姑,这样一来,孝庄与多尔衮的见面机会还是有的。但当时已身为人妇的孝庄,背地里是否敢与小叔子私通,这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其次,皇太极驾崩后,没有任何有关继承的遗诏,因而皇权内部对皇位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其中更具实力的便是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二人相争不下,多尔衮最终放弃皇位,改立孝庄之子福临为帝,实际是这是一布以退为进的戏码。

清朝入关后,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手握大权,虽不是皇帝,但亦与皇帝无二。因此,多尔衮退而求其次,并不是为了什么心爱的女人,而是在当时局势所迫情况下的无奈选择。话说回来,孝庄及其子作为多尔衮的挡箭牌,恰恰成为满足他野心的一个跳板,并非野史所言。

那么野史如何流行起来呢?因为它的制造者是明末抗清的将领之一,名叫张煌言。顺治七年,身为明遗臣张煌言,写了《建夷宫词》10首,首首都是对建州女真的嘲讽,用词极尽夸张,意在丑化清朝皇室,这其中一首就写到了孝庄太后下嫁的情形。

由于是当世人写当世事,所以这首诗一经流传,便引发了轰动。之后又有好事者不断加料,最终将孝庄与多尔衮的故事滚成了清初之一疑案。

当时的顺治帝也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于民间关于生母的流言,想必十分痛恨。他对多尔衮尤其憎恨,一方面是流言所致,时为皇父摄政王的多尔衮,为讨论政事,免不了与孝庄的接触,有时还需深入“到皇宫内院”。这些都加深了流言的力度,激起了顺治帝对多尔衮的仇恨。

另一方面,多尔衮权倾一时,孝庄和顺治对此无力制衡,这也是顺治憎恨多尔衮的原因。

这些流言让顺治心神不宁,作为”当事人“的孝庄更不可能无动于衷。作为辅佐过两任皇帝的一代贤后,她拥有极高的政治素养,为保全皇太极的一世清明,她做这样的选择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从她选择安葬的地方,也可看出,她是一个为人很低调的女性。她选择葬于儿子顺治的孝陵附近,意在表明自己在地位上并无所求。

孝陵建在昌瑞山主峰之下,处于园内更高位置。如此一来,孝庄陵墓不论建在陵园何处,地位都会低于孝陵。而孝庄是顺治帝的生母,位分理应在顺治之上。如果孝庄陵墓建于孝陵内,这自然是对孝庄的不敬。

于是,康熙帝为了满足祖母的遗愿,同时也不违背祖宗家法,于是他才在孝陵外,建立了”暂安奉殿“,以此安放孝庄。

到了雍正帝,他觉着一直这么放着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在孝陵大红门的左侧为孝庄修建了昭西陵。

这样一来,昭西陵单独而建,不属于孝陵的范围,也就谈不上在地位上的高低。二来清朝以左为尊,昭西陵建在左侧,意在表明对孝庄的尊敬。

更新于: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