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以后一共有两座帝王陵寝,分别是清东陵和清西陵。
康熙和乾隆的陵都在清东陵,这也许是为什么清东陵的名声要比清西陵大一些的原因。
(清东陵全图)
1928年,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的名义封禁了整个清东陵的陵区,部队开进了清东陵,然后对慈禧的定东陵和乾隆的裕陵进行了疯狂的盗掘。
孙殿英再到裕陵的时候,裕陵的地宫当中已经出现渗水的情况,而且积水已经很深,棺材都已经浮起来顶住石门。
(裕陵地宫)
在搬空了裕陵之后,盗墓贼的目光又转向了康熙的景陵。
在挖景陵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怪异的事情,石门之内不断的像外喷黄水,这些士兵都会有一些紧张,再加上裕陵地宫里出现的一些怪异的事情,接着就赶紧撤出了景陵。
就这样,景陵躲过了之一次被盗。
(景陵)
后来,1945年,清东陵的保护又出现了真空的状态。
这个时候一伙身份不明的土匪又走进了清东陵。这一次的盗掘远远比孙殿英那一次 *** 力度要大的多,时间要长的多。除了顺治的孝陵,其他大小帝陵、后妃、阿哥等陵寝,被盗了个一干二净。
损失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康熙的景陵就是这次被盗的。
后来国家在清理帝陵的时候,派出了工作人员前往景陵的地宫,只见地宫当中积水有两米多深。而且,地宫之中已经没有什么有文物有价值的文物,便匆匆封了门出来了。
康熙的景陵为什么不开放呢?
原因可能就是:
一、景陵之内已经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文物。
因为景陵在1945年被盗掘一空,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已经被盗墓贼统统打包带走。
既然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文物了,而且清朝所有帝陵的地宫几乎相差不大,开放的意义也就不大。
二、后期的维护费用。
我们都明白景陵地宫是因为渗水比较严重。我们现在把这些水抽干净很容易,但是抽干净之后每到雨季甚至是平常的时候都会渗水进来。这个情况就很让人头疼了,需要不断地安排抽水泵往外抽水才可以。
而且由于常年的积水,地宫之中是否变形或者说是它的墙壁是否结实?等等等等,一切都是未知数,抽水抽干水之后又是一笔非常大的维护费用。
三、不主动发掘帝陵。
虽然景陵已经被盗,不属于主动发掘。但是这么多年来都是这样过来的,现在再次打开竟陵的地宫,一旦这个口子一开,那有人想要打开其他帝陵怎么办?有人想要看看雍正是不是金头?有人想要看看秦始皇的陵怎么办?
所以这个口子是不能开的,宁愿保持现状也绝不会有这个先例。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景陵的地宫依然是保持着被盗时的情景,千古一帝康熙大帝的事故依然在水中浸泡着。
至今我们去景陵游玩时,也只能看到它的外部建筑和它的风水选址了。
清东陵位于河北唐山遵化,占地8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更大、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从顺治十八年一直经营到光绪三十四年,历时247年,有15座陵园,217座宫殿牌楼,埋葬着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咸丰帝、同治帝五位皇帝,此外还有十五位皇后、一百三十六位妃嫔、两位公主和三位阿哥。
在这些陵墓中最苦逼的是咸丰帝的定陵,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病逝,清廷仓促修建陵墓,加上当时第二次 *** 战争战败,清廷赔款,咸丰帝的陵墓用了大量道光帝之前使用的废料,规制也大不如前,石像生只有五对,玉带桥被改为平便桥,圣德神功碑、柱门、孔拱桥被裁掉。
东陵大盗所有人都认为是孙殿英,虽然孙殿英这样的做法是不齿的,但世人将盗窃东陵的罪名全部安在了他的身上,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而孙殿英是绝对不会将这些宝藏放回去的,毕竟这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但碍于 *** 兵强马壮又是 *** 亲自选的 *** 人,所以将一些从墓中盗出贵重的物品送给了民国当时 *** 高层的很多人, *** 自然是受益其中。
这件事情就被这样压了下去,而溥仪看到 *** 这样的做法,自然没有多说什么,自己的靠山是日本人,而日本人是想要拉拢这支部队的,所以也没有很强硬的做法。
就这样东陵的这批宝藏被孙殿英变卖了很多,而一些贵重的例如:九龙宝剑、慈禧最喜欢的翡翠白菜、鹅蛋大的夜光珠,都被 *** 收入囊中。
孙殿英是非常聪明的,将两座更大的陵墓盗了,当时由于时局问题,这样的做法被很多人都骂他,但他认为只要钱到手了这群骂自己的人不过是相分自己的财产罢了,所以对于这些人的谩骂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虽然孙殿英当时仅仅只盗了两座陵墓,但却震惊了整个中国,可事实上,孙殿英的这次盗墓,与第二次清东陵被盗比起来,却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清东陵第二次被盗的陵寝有十一座。
王绍义是清东陵第二次被盗的头目之一。在孙殿英盗清东陵之前,王绍义只是清东陵附近一伙土匪的小头目,后来这伙土匪被孙殿英剿灭,王绍义便隐居到清东陵西侧的新立村,做起了一个弹棉花的手艺人。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清东陵再次失去了保护(溥仪当时设立了专门的警署对其进行保护),这时王绍义便看到了机会,他拉拢了当时清东陵的守卫(守卫很薄弱)和附近村庄的几名小官,随后便带着附近的几十个村民,对定陵、孝东陵等进行了盗掘。
后来王绍义等人盗墓的事情还是传出了一些风声,为此王绍义等人以重金将张尽忠拉下了水(时任冀东军区十五分区对敌工作部部长)。
这次盗掘是由张尽忠、王绍义、杨芝草带领,其他从犯有穆树轩、赵国正、李树卿、贾正国、刘恩等人,王绍义等人先是盗了咸丰帝的定陵和慈安太后的陵墓,其中有二十多个村民参与,盗掘陵墓很快被发现,王绍义便把情报队队长张尽忠拉入队伍。
张尽忠蛊惑民众,说是斗皇帝大地主,随后将清东陵的陵墓全部盗空。
清东陵被盗引起了南京的注意,军统介入,妄图栽赃陷害冀东军区。人民 *** 遂成立专案组介入,穆树生、赵国正等六名主犯在大年三十被枪毙,张尽忠被军统捉获,之后病死在看守所,王绍义畏罪潜逃,人民 *** 连续追捕五年,最终将其捉获,1951年将其枪毙。
两次盗掘,使得无数珍宝下落不明,是我国的损失,第二次盗掘,一些珍宝被截获,小部分被送到故宫。
最终王绍义、张尽忠等人相继伏法,由于他们盗掘的大部分文物都已经出手了,所以被追回的文物少之又少,但无一不是国宝级的。
以上是铁杆军迷观点,欢迎关注铁杆军迷,欢迎深入探讨评论!图片来源 *** ,如有侵权请告知,本人将删除。
陵前6公里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 *** 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
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人们由大红门一路向内,可以领略到各陵建筑和雄伟山势和谐统一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感人效果。
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无疑是建筑风水中的经典之作。
古代皇帝身边的风水先生职务“国师”。
众所周知,清代有三大皇陵:清东陵、清西陵和关外陵;关外陵主要埋葬的是顺治之前的皇帝,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和他们的祖先;而清东、西陵主要埋葬的是顺治以来的清朝皇帝,当然啦,除了末代皇帝溥仪,总共是九位。
清朝入关后,更先建的是清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顺治皇帝更先入住的,而其后到了康熙时,他严格遵循儒家的“昭穆之制”,“子随父葬”,将自己的景陵以爸爸的孝陵为中心建在了其左边。
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已经看到了上面一个特别高大上的词汇“昭穆之制”,这东西是啥呢?
“昭穆之制,是啥意思呢?”实际上是古人创造出的一种礼仪,据古代最重要的一本礼仪大全《周礼》里记载,所谓“昭穆之制”,就是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具体来说,即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再说的通俗点就是根据立庙的数量来区分等级!
而这种“昭穆之制”也延伸到了人死后的丧葬顺序和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之中,以此来区分家族中的“等级”,即谁是祖宗,谁是孙子;
比如在《周礼·春官· 小余伯》里就记载:“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曰:“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简单来说,就是你家族里最早那个老祖宗死后,他的神主牌是要放在正中的,墓地也是要在家族墓地中居正中的,而他以后子孙们的神主牌和墓地必须以他的为中心分别排列在其左右两列, 左为昭,右为穆,比如老祖宗的儿子(第二代)为昭,老祖宗的孙子(第三代)则为穆,以此类推。
(“昭穆之制”图解:神主牌和埋葬顺序)
中国人历来讲究“孝道”,同时也讲求“等级”,而“昭穆之制”刚好就体现了这两东西,一来子孙们围绕着自己的祖宗,叫“子随父葬”,一家人其乐融融,团结友爱,生前在一起,死了也在一起。二来以老祖宗为中心,说明其是“大”,而他左右两边的昭和穆也能让人一眼看清楚谁是子,谁是孙。(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
“雍正违反昭穆之制,为什么不住清东陵,而要搞一个清西陵?”上面说到康熙死后按照“昭穆之制”葬在了自己父亲的左边,而到了雍正时,他也应该按这制度葬在顺治孝陵的右边,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重新选择了一个陵址,葬在了如今的清西陵
完全大逆不道啊!!!难道他是害怕什么吗?
关于雍正为什么这么做,民间有很多说法,传的最多的就是说他因为毒死了自己的父亲,篡改了遗诏而不敢和自己的父亲祖父葬在一起,怕到了阴间被骂。当然啦,这种说法子虚乌有,只能当做 *** 。
那历史的真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据史料记载,雍正一开始确实是在清东陵里找墓地,可找来找去都没有啥好的,当时帝王们最迷信风水,尤其是自己死后居所的风水,因为这关系到江山社稷和子孙福祉。
咋办呢?没啥办法,只能继续找。
其实据档案记载,雍正一开始在清东陵里曾经找到过一处吉壤,名“九凤朝阳山”,可后来一风水先生告诉他:“这里虽好,但规模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所以雍正把这地儿给废了。
那最后找到了吗?
当然,在经过千辛万苦之后,雍正的铁杆粉丝兼十三弟的允祥为其在今河北易县的泰宁山下找到了“万年吉壤”,即如今的清西陵境内;这之后,雍正经过重重检验,最终决定在此修建泰陵,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朝皇陵有了东、西之分。
关于雍正要建清西陵这事,史料上还有一段有趣的记载:
因为新建西陵是打破了康熙以来“子随父葬”的传统,这算“违规”,所以雍正为了防止后世人骂自己不孝,授意大臣们 *** ,为他易地建陵找些依据。大臣们一看皇帝有这意思,也不反对,反正也和自个儿没啥关系,所以大家纷纷迎合皇帝,比如有的大臣竟然找了大禹的例子,说夏禹在浙江建陵,后代却在山西建陵。
而雍正一开始推辞,后来又假装着被逼迫,很无奈才同意建的西陵。反正这出“君臣戏”就两个字形容—“虚伪”“做作”!
1735年10月8日,雍正帝终于安安心心的躺在了自己 *** 持起来的清西陵中,可留给乾隆的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爹呀!你修了个清西陵,现在咱皇陵有两个,以后该咋葬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乾隆大大集众人之智慧创造了一个新的“昭穆之制”,具体做法如下:
以北京为中(zu)心(zong),从他以后的皇帝按照左“昭”右“穆”的规制下葬,即他葬清东陵,他的儿子葬清西陵,他的孙子再葬清东陵,孙子的儿子再葬清西陵。。。。
这样,两个陵都不至于冷清,而且也符合周礼,又能体现孝道和等级。
聪明的乾隆以为自己解决了一个千古难题,同时他为了防止儿子不听话,乱建陵寝,还特地在生前就将嘉庆的陵定在了清西陵。
可是,令乾隆想不到的是,他创立的这种制度,仅仅“管”住了儿子嘉庆,而他的孙子和后面好几位皇帝都没有按照他的设想来建陵。比如道光皇帝,他一开始按照乾隆定的规矩将陵寝建在了清东陵,可建好后他自己不喜欢,再加上地宫走水,无奈,又将陵改建在了清西陵;再如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也没按乾隆的规定在清西陵建陵,而是选在了清东陵。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