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之中,土行为了在一年四季谋一席之地,原来闹了这么多笑话

龙老师说易 · 2024-11-14 14:11

今天立冬,从节气上来讲,冬天已至

立冬,天寒,五行属水,身体五脏中,肾属水,所以,立冬是补肾、养生的好时间在我们北方,这天要吃饺子,因为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受冻。

而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讲,五行跟12月相配的有趣故事

我们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地固,而这些概念都是出自《易经》;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五行,其认知度不亚于八卦,但却不是来自《易经》,因此将八卦扩展,融入五行、天干地支、星宿、节气等,使其丰富、更具可用性也是古人孜孜不倦,不断探求的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将十二月和五行相配。

十二个月是12,五行是5,将12跟5相匹配,从算数的角度来说,确实是个难题。最早的尝试时《管子·五行》篇,他将一年五等分,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次序匹配。不过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春夏秋冬四时的具体情况,显然不妥,也未被更多学者认同。

到西汉后,著名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壬午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日。 戊子受制,土用事, 火烟黄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 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黑七十二日而岁终。”简单的理解是,一年还是五等分,每一份72天,但这里面已经将五行与五色相配了,木青色、火红色、土黄色、金白色、水黑色,这种颜色匹配,有了跟四时对应的窗口,五行配五色也沿用至今。

而古代另外一种更为人认可的匹配方式在《淮南子·时则训》、《吕氏春秋》和《礼记·月令》都有记载。《时则训》内容如下:

孟春之月,其位东方,其日甲乙。盛德在木。

仲春之月,其位东方,其日甲乙。

季春之月,其位东方,其日甲乙。

孟夏之月,其位南方,其日丙丁。盛德在火。

仲夏之月,其位南方,其日丙丁。

季夏之月,其位中央,其日戊己。盛德在土。

孟秋之月,其位西方,其日庚辛。盛德在金。

仲秋之月,其位西方,其日庚辛。

季秋之月,其位西方,其日庚辛。

孟冬之月,其位北方,其日壬癸。盛德在水。

仲冬之月,其位北方,其日壬癸。

季冬之月,其位北方,其日壬癸。

从上面的记述可以看出,土在十二月份中还在中间,但只占了一个月——季夏。这就是“土王季夏”之说。“土王季夏”在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五行相生的法则可以合理地解释四季流转,从而使中医“五运六气”说得以建立。所以中医系统中这种说法仍然保留。

但这里面的缺陷却非常明显,火行和土行实力弱于其他木金水,尤其是土行,本来五行说中土最为尊贵,但在这种说法中却成为附属,并不妥当。

于是,《淮南子·天文训》中又提出另外一种含混的说法,企图增强土的实力:

东方木也,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日甲乙

南方火也,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日丙丁

中央土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日戊己

西方金也,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日庚辛

北方水也,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日壬癸

这种说法,给土挂了一个虚名,木火金水,根据春夏秋冬各治一季,而土“制四方”,与其说是挂个名,实际是将土排除了

对于这种说法,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看不过去了,于是在其《春秋繁露·五行对》中写道“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

他将土的地位拔高,如圣贤一般,“不与火分功名”,也算是给土带了个高帽子,算是一种安慰。不过也多亏这些演变,根据“土制四方”和“五行莫贵于土”的思想,设计出了现在四时跟五行的配比。《淮南子·天文训》说:

甲乙寅卯木也,丙丁巳午火也,戊己四季土也,庚申辛酉金也,壬癸亥子水也。

其简单的理解就是,春季配木、夏季配火、秋季配金、冬季配水,这四季与这四行的配置,很好理解,联想下四季的具体情况就能记住。而其中土配四季,其理解就是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归土来统管,即春季的5月、夏季的8月、秋季的11月和冬季的2月这四个月五行属土。

这么匹配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也算是较为合理的解决了五行配四时的问题,土分了四个月,谁让人家土比较尊贵呢。这种观念,一致又沿用至今,如果大家要学习《周易》这种分法还是要熟记,包括梅花易数、奇门遁甲中,很多应用也会使用到。

今天立冬,给大家讲了点五行的小故事。冬天来了不可怕,毕竟雪莱说的对“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更新于:7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