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往往会有这样的命运(超准!)

读者 · 2024-11-13 16:25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种人?

平时什么都舍不得扔,口头禅是“说不定哪天就用到了”。

屋里屋外屯了一堆鸡肋物品,但没有一件好用的。

家里看似什么工具都有准备,结果真要用到了,又翻箱倒柜找不到。

觉得衣柜里永远缺一件衣服,忍不住买买买,但“今天穿什么”依然是千古难题!

满屋都有老物件,看一眼一个睹物思人,走到哪个角落都是触景伤怀。

来源 :视觉中国

前段时间我随意翻看女儿喜欢的《读者》(校园版),读到里面有句话,很受触动:

“将物质做加法并不能换来人内心的丰盈;只有摆脱物质的束缚,增加体验,人才能向幸福靠近。”

的确,物质的叠加、物品的囤积若是过了度,不仅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反而会让我们身心俱疲。

所以古人说:“动莫若敬,居莫若俭。”

那些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种种困境。

家不净

家里成了“杂货铺”

在这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在不断地积累各种物品,却忘记了“少即是多”的道理。

从衣物到书籍,从小物件到各种纪念品,对于那些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来说,这些物品却像是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们的心头。

每一次整理家务,都会变成一场纠结的战争。

扔了吧,觉得可惜;不扔吧,又占地方,让生活空间变得拥挤不堪。

久而久之,这种纠结和焦虑会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他们的心情和生活质量。

就像我闺蜜的妈妈张阿姨家,每次我去看望她,一进门就得“翻山越岭”:我们要穿过一条狭窄的通道,两边堆满了各种纸箱和袋子。

那家里真是啥都有:旧衣服、破家具、过期的食品、已经损坏的电器……

你问她为啥不扔,她总是笑着说:“留着呗,万一哪天用得上呢?”

可是,这日子一天天过去,那些“宝贝”还不是一直躺在角落里“吃灰”?

而且,这些物品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让她的家变得拥挤不堪。

《小家,越住越大》一书中这样说:“房子不等于家,好好住的地方就是家。”

真正的幸福,往往来源于简约和精致,而非物质的堆砌。

“加法时代”即将过去,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物质带来的新鲜感、兴奋感和幸福往往是短暂、外在的。

在“减法时代”,只有学会对物品进行“断舍离”,更多去追求内心体验,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持久的、发自内心的幸福。

来源 :视觉中国

心不静

活在过去的“回忆杀”里

有些人,就是舍不得扔掉所有旧东西。

你说那些东西能有啥用?不就是一些回忆嘛。

可是啊,他们把那些回忆看得比啥都重要。

结果呢?整天活在过去的“回忆杀”里,走不出来。

一位网友发帖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分手四年多,他一直保留着和前女友的所有照片和信件,连一些已经下映很多年的电影票票根都一一保留着。

朋友也会劝他,不要沉溺在旧日的感情中,不要被自己的“深情人设”绑架而不自知。

但他就是舍不得处理所有这些旧物,独自一人沉浸在这些回忆中,无法自拔。

固然,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段记忆,一个故事。

对于那些舍不得扔的人来说,这些物品是他们与过去的联系,是他们害怕遗忘的证据。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不敢扔掉旧东西,其实是他们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的一种投射。

“以后的也不一定更好。”

这种对更好未来的“不配得感”,是他们紧抓着过去不放的根本原因。

《断舍离》一书中这样写道:“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过往不恋,当下不杂。”

要知道,只有豁达地接受失去,才能坦荡地享受当下。

来源:视觉中国

生活不精

旧东西出不去,新东西进不来

有些人就是喜欢买买买。可是,买了新东西又舍不得扔掉已经无用的旧东西。

结果呢?衣柜里、鞋柜里塞得满满当当的,新东西进不来,旧东西也出不去。

当一个人的生活空间被过多无用的旧物品占据时,他就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接纳新的事物。

这就像是一个杯子,如果里面已经装满了水,就无法再倒入更多新鲜的水。

同样的,只有当我们舍弃一些不再需要的物品,才能为新的、更有用的物品腾出空间。

否则,我们就会错过更多美好的事物和机会。

同事曾经是个购物狂人,尤其看到打折的衣服和鞋子,就觉得“买到就是赚到”,不管自己是不是确确实实能用到,也不管是不是发自内心喜欢。

可是,她的衣柜和鞋柜早已经塞不下了。

但她又舍不得扔掉那些过时的或者不喜欢的衣物和鞋子,想着总有一天也许会穿到。

结果呢?后来每次遇到真正喜欢的东西,她都得纠结半天:到底是买呢还是不买呢?买了放哪儿呢?

每天她都在跟我吐槽房子太小,家里的柜子太少,放不下自己的衣服和鞋子,整个人的状态都很焦躁。

后来,她在朋友的推荐下,尝试着联系了家庭收纳师。

而收纳师来到她家里的第一步,便是对所有的物品进行归纳,并劝说她“断舍离”:一年内没有用到过的日常用品,以及过去2年都没有穿过的衣服、鞋子,处理掉。

虽然一开始有些不舍,但毕竟已经花钱请来了专业人士,于是同事一咬牙、一狠心,按收纳师的建议处理了大量许久不用的旧物。

有些基本全新的物品赠送给用得到它们的亲戚朋友;

有些质感不错的物品,挂在二手网站上出售转让;

还有一些虽然款式已经过时,但干净厚实的衣服,她通过一些平台捐赠出去。

这样一来,家里一下子变得利落敞亮,她喜欢的衣物配饰也都各归其位,日常搭配起来更加方便高效。

舍弃掉一些东西,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不便。

这次“断舍离”,也不仅仅是改变了同事的收纳习惯,连带她的消费理念也都得到一次升级。

“我们并非在囤积物品,而是在选择生活。”

摆脱对物的执念,我们才会更加自由。

来源:视觉中国

摆脱“舍不得”魔咒

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

人,要懂得驾驭外物,而不是被物品奴役。

摆脱“什么都舍不得扔”的生活习惯,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我们需要学会以下几点:

1.重新审视自己的物品:

每一件物品都应该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一件物品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或者给我们带来了负担,那么我们就应该勇敢地舍弃它。

咱们得明白一个道理:东西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被东西牵着鼻子走。

所以啊,该扔的就得扔,别让那些无用的东西占据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和时间。

2.珍惜当下:

学会放下那些不再需要的物品和过时的观念,着眼于当下的生活,才能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3.拥抱变化: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只有当我们勇敢地尝试新事物、接受新挑战时,才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和惊喜。

4.“断舍离”行动起来!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去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如网络流行语所说:“断舍离,是最好的自律。”

来源:视觉中国

写在最后

学者梁漱溟说过:“人这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

人活在世上,真正所需的物品,其实是少之又少的。

有时候,放手并非失去,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获得。

《夷坚志》里给我们呈现了居家环境的某种境界:

“高堂素壁,无舒卷之劳;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

舍得清除旧物,让居家洁净;

舍得放下过去,让内心宁静;

舍得放下执念,让生活精简。

生活不是一场囤积大赛,而是一场充满奇遇的冒险。

让居住空间和心灵空间都得以呼吸,享受那份由简至繁,再由繁归简的人生智慧。

我在《读者》杂志中读到过赫尔曼·黑塞的一句话:

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摄影:北音

与大家共勉!

作者:半云,在文字中寻找更多可能。

更新于:2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