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绝对是蜀汉的一位话题人物。
一方面,他实力强悍,被誉为“五虎之下第一人”。
他是刘备一手提拔的汉中太守,一度将汉中守得固若金汤。
他随诸葛亮六出祁山,阳溪之战大破郭淮、费曜,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是蜀汉后期第一猛将。
另一方面,他被污名化得很严重。《三国演义》说他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定造反。为了以防后患,诸葛亮只能除掉魏延。
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影响太大了,所以魏延在民间的名声一直不太好。脑后有反骨也成了内奸、叛徒的一种代称。
历史上,魏延死于与杨仪的政治斗争。
虽然不像小说写得那样——是诸葛亮设计除掉了魏延。
但魏延之死却与诸葛亮脱不了干系。
诸葛亮临终前,秘密将杨仪、费祎、姜维叫到跟前托付后事,完全不考虑当时蜀汉军中的第一猛将——征西大将军魏延。
还告诉杨仪等人如果魏延不服管,大军就自行撤退,魏延想干嘛就由他去吧。
杨仪是魏延的死对头,当时军中人尽皆知,诸葛亮选择亲近杨仪而疏远魏延,明显是将魏延排除在计划之外了。
如此一来,杨仪得势,而魏延失势。这也为后来魏延之死埋下了伏笔。
但前文我们提到,魏延是当时蜀汉军中第一猛将,无论官职、地位、资历、军事能力都是诸葛亮之下第一人。
蜀汉能用的人才本就不多,后期随着五虎将一个个死去,在用人方面更是捉襟见肘。
拥有魏延这样的人才,本应是一大幸事。
为什么诸葛亮要放弃魏延呢?这不是暴殄天物吗?
性格决定命运。魏延有此结局,与他的性格大有关系。
第一,魏延虽然厉害,但他有一个致命的性格缺陷,就是喜欢冒险,导致他与诸葛亮路线不一致。
有人可能会奇怪,
诸葛亮忠于汉室,魏延也忠于汉室,
诸葛亮主张北伐,魏延同样主张北伐。
怎么能说魏延与诸葛亮路线不一致呢?
其实,这里的路线不一致指的是两人的战略思路不一致。
诸葛一生唯谨慎,他的战略思路偏向保守,主张先夺取陇右地区,稳扎稳打,慢慢蚕食曹魏。
而魏延呢?多次向诸葛亮提出“子午奇谋”,就可见他战略风格非常激进。
说到底,就是他这个人喜欢冒险,这是性格使然。
如果蜀汉国力强盛,根本就不怕挥霍,子午奇谋这样只动用5000人的小成本计策用就用了,即便失败也不会伤筋动骨。
但问题是,蜀汉后期,国力孱弱,军队不过10万人,容错的空间非常之小。
一旦冒险失败,对它本不富余的兵力而言,就是一次重创。
如果诸葛亮把军队交给魏延,以魏延的冒险主义精神,不仅会在诸葛亮死后实施子午奇谋,而且难保会再想出什么五花八门的奇谋,各种兵行险招,到时候蜀汉就万劫不复了。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不可能将大权交到一位冒险家手上。
第二,魏延位高权重,但他性格孤傲,是个刺头。
魏延与同僚关系都不好,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而且已经根深蒂固改变不了。
打仗不是靠一腔孤勇,而是要团结大多数人。不占天时,不占地利,起码也要占个人和。
一位统帅要是把人都得罪光了,怎么团结手下?怎么指挥将领?北伐还有什么指望?
所以魏延只能做将,而不能做帅。
但问题是,要是魏延做将,谁来做帅呢?
以魏延的资历和性格,诸葛亮在世还能压制住他,诸葛亮一死,换个统帅,他谁也不服。
留下魏延,势必会造成蜀汉的分裂。
诸葛亮生前已经秘密指定了蒋琬和费祎做接班人。
这两个人都没什么军功,职位都在魏延之下。
换了任何一个人,看到曾经的下级上位,爬到自己头上,内心恐怕都不会平衡。
更何况是魏延呢?以魏延的孤傲,怎么会任由两个后辈驱使?
所以,为了给蒋琬费祎铺路,也为了大局稳定。权衡之下,诸葛亮只能忍痛将魏延当成一枚弃子了。
更新于:10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