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仗势欺人、欺负弱小,天道循环,从来报应不爽

造命者说 · 2024-11-26 13:01

不要仗势欺人、欺负弱小,天道循环,从来报应不爽

在八字论命的过程中,有个很重要的法则就是中和。金木水火土五行,哪个受伤害或者太旺都必有不好的事情反映到现实生活中,除非能够有办法超越命运的界限,不受数的约束,比如说极善之人。而达到极善的道路必然也是对不好命运的一种否定,比如说不仗势欺人、不欺负弱小,真正认识到这些并做到这些,自然可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人们都知道“春秋无义战”,都是为了攻伐其他国家,满足统治者的扩张和利益需求。在战国末期,虽然有强大秦国的现实威胁,可有的君主却还是贪得无厌,将无义的战争发展到了无耻的地步。

燕国国君姬喜派使臣栗腹与赵王缔结友好盟约,并以五百金设置酒宴款待赵王。栗腹返回燕国后对燕王说:赵国的壮年男子都死在长平之战中了,他们的孤儿还都没有长大成人,可以进攻赵国。燕王召见昌国君乐闲,询问他的意见。乐闲回答说:赵国的四面都有强敌威胁,国中百姓作战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能去攻伐。燕王说:我可以用五倍的兵力去攻打他。答道:那也不行。燕王大怒。群臣都认为可以出兵攻赵,燕王便调动两千辆战车,一路由栗腹率领进攻鄗地,一路由卿秦率领进攻代地。

大夫将渠说:刚与赵国订立友好盟约,还用五百金置备酒席请赵王饮酒,而使臣一回来就发兵进攻人家,这是不吉利的,燕军队肯定无功而返。燕王不听将渠的劝阻,还亲自率领主力之外的部分军队出发。将渠一把拉住燕王腰间挂印的绶带,燕王气得向他猛踢一脚,将渠哭泣着说:我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大王您啊!

燕国的军队抵达宋子,赵王任命廉颇为将,率军迎击燕军,在鄗地击败栗腹的部队,在代地击败卿秦、乐乘的部队,并乘胜向北追击燕军五百余里,顺势包围了燕国国都蓟城。燕王只得派人向赵国求和。赵王说:必须让将渠前来议和才行。于是,燕王便任命将渠为相国,前往赵国议和,赵国的军队方才退走。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说的是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别人的父母,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别人的孩子,整个天下都可以被轻易的掌控。燕王趁着人家父亲死了就去欺负人家的孤儿,可谓不仁到了极致;刚签订和平条约就马上去攻打人家,就像曾子说的:“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可谓不信不义;在强秦的威慑下,还要四处征战,可谓不智;听信谗言却不能听进去正确的意见,可谓不明。这样的君主国灭是必然的,不灭倒是不正常。

《朱子家训》: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做人不要恃强凌弱,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左右而去从欺凌弱小中获得所谓的好处。人在做,天在看,不是说有一个确定的事物在看,而是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则本来就是这样的。世界是一个系统,每个人或者组织都有其作用与意义,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存在即是合理的”,如果为自己的利益把别人灭掉,最终伤害的很可能就是自己。比如说:在五行中,某一个五行木把土干掉,首先水就无制了,要来灭木本身就不多的阳气,同时水旺克火让金无制,就要去伤害木了,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

所以,仁人志士都是心怀恻隐、慈悲为怀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都是把这个世界当作一个有序运转的整体来看的,个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们所追求的和谐都在个人与整体处理关系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个宗教、学派莫不如是。为了个人的私欲而置整体的运转规则被破坏于不顾是仁人坚决反对的。

总之,做人要有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常怀恻隐之心、慈悲之心,多换位思考,不要受利益和欲望驱使,也不要被小人的言语所迷惑,多做符合礼义之事,不做让天下人不齿的勾当。

更新于: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