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他们,生于1959年。他们是艰难的一代人,一出生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在童年便经历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他们也是幸运的一代人,18岁可以上大学时,正好恢复高考,一些人抓住机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更是奋斗的一代人,用汗水改变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航向。
▲1977年12月11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精神抖擞迈入考场。
人生的一次换乘
“于我而言,1977年的高考仿佛是人生的一次换乘。”回忆往昔,今年刚满60岁、从山东省济南市教育局总督学的岗位上光荣退休的王学东感慨良多。
1977年的王学东18岁,当年12月,他与全国各地570余万名年龄参差不齐的考生,在他们人生试卷上勾画着自己的答案。时隔半年的1978年7月,全国又有610万考生走入高考考场。沉淀了10多年的知识青年组成的1180万高考大军,创造了世界高考史上考生人数之最。
王学东在会议上发言
谈及那场改变千万人命运的考试,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群又依稀看到了当年的情景:
“记得那是1977年的晚秋时节,突然有一天,知青点的其他知青一走而光。因为传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大家都回家复习了。”
在父亲的鼓励下,白天,廖群跟着老乡们一起下地劳动,晚上,她挑灯复习。周围人都不知道她要参考高考。1977年12月,三天的考期,廖群每天都蹬着自行车赶二三十里路,到公社参加考试。直至录取通知书姗姗来迟,她才确信自己被山东大学中文系录取。
参加高考前的王学东,则是一名年轻的学徒工。1976年与王学东同期进厂的有600多人,其中有300多人和他共同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最终考上大学的只有8人,王学东便是其中之一。次年2月,他如期到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报到。
1977、1978两届考生是等待了10多年之久的知识青年,反映了那个时代所塑造的特殊群体。在考生年龄上,有相差一代的;在构成上,以上山下乡和返城的知识青年居多。而当北京响起了恢复高考制度的春雷时,他们从高粱地、稻田和橡胶林里挣脱出来,抓住了命运转机的伟大时刻。
描画今日中国面貌
高考的恢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智力资源,也让一代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交相辉映。
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一再苦读、成绩优异的廖群最终得以留校任教。“或许要当一辈子农民的我,成了一名讲授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大学老师。”廖群说。
廖群在南宁《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
作为一位教书人,廖群先后获得第一届山东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第一批“柯利德奖教金”、山东大学教学能手……有学生称赞:“听廖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作为一位研究者,她参与撰写的《中国审美文化史》,被评为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她主持的先秦两汉“文学考古”与先秦“说体”研究项目成果,两次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同样生于1959年,广西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保善说:“因为高考,让我有机会师从国内知名植物病理、植物病毒和细菌专家范怀忠教授,而他的教学、研究理念影响了我的一生。”
1985年,陈保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到澳大利亚和美国深造。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他在低毒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分子机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等领域的研究走在国际前列,先后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并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真菌病毒的转染系统。
陈保善在田间检查甘蔗新品种的长势
1999年,陈保善举家回国。近年来,他在研究领域不断探索,带领团队研究出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很大一部分已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今年同样60岁的钟小宁参加了两次高考,终于在19岁那年成功考取原广西医学院(现为广西医科大学),从此与医学结缘。
如今,钟小宁是广西医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呼吸内科主任。每天早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医院病房,询问病人的病情、与同科室的医务人员交流。30多年来,钟小宁带领学生和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教学研究,成绩斐然。
钟小宁(左)在与同事分析患者病情
走出大学的王学东走进了中学校园,许多学生跟着他学排球。1990年,在土耳其举行的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上,中国男队夺得冠军,多位冠军队成员,都曾在王学东指导下打球。王学东还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等多次大型体育赛事中,圆满完成了大型活动组织排练及竞赛组织工作……
考上大学的他们,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门;时光流转40余年,这一代人跟国家一起共命运同呼吸,不断推动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整个祖国大地,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奋斗改变人生
回望高考,每个参加过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对于1959年生人、今年刚好60岁的这一代人来说,高考验证了奋斗的价值。
“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有机会为国家、为农业发展贡献出我的力量。如今国家富强了,教育水平提高了,广大学子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多学本领,充实自己。”
陈保善说,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知识和实际行动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以前读书的时候,受制于客观条件,查询文献、学习外界新知识比较困难。如今有了互联网,随时可以看到业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这对我们的研究大有裨益。”钟小宁说,有这么好的条件,一定不能停止学习,年轻人更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多学本领,为国家和人类做贡献。
人生来到了60岁,即将迎来又一次换乘。在王学东看来,国家与个人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总会有属于他的舞台,总会活出精彩的人生”。
每年,送一届学生走、迎一届学生来,十八九岁的新同学,仿佛当年的自己。廖群说,年轻人要相信,只要辛勤耕耘,终会有所收获,切莫计较一时的得与失。“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家国巨变70年·自说家史系列
↓↓↓
生于1949!我们这代人……
更新于:6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