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陵风水_都是哪位皇帝的陵寝

家居风水 · 2024-11-17 08:20

泰陵风水,都是哪位皇帝的陵寝?

十三陵又名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麓,是中国现存更大的皇家陵园。一共有13位明朝皇帝下葬于此。他们分别是

长陵(明成祖朱棣

)、献陵(明仁宗朱高炽)、景陵(明宣宗朱瞻基)、裕陵(明英宗朱祁镇)、茂陵(明宪宗朱见深)、泰陵(明孝宗朱佑樘)、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永陵(明世宗朱厚熜)、昭陵(明穆宗朱载垕)、定陵(明神宗朱翊钧)、庆陵(明光宗朱常洛)、德陵(朱由校)、思陵(明思宗朱由检)

长陵:它是由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所建在十三陵中,它是祖陵也是规模更大的陵墓,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180亩左右)。从1409年到1413年(永乐十一年),耗时4年建成地宫。地表建筑于1427基本完工(宣德二年)。共28年竣工。献陵:它是仁宗的陵墓,由于仁宗病逝,仅在位十个月,所以陵墓是他的儿子宣宗所建。仁宗节俭,遗诏也言明山陵制度务从节俭。地宫地面建筑3个月大体完工,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

景陵:它是宣宗陵墓,景陵从宣宗去世后修建,宣宗同样反对奢侈,姑陵墓占地面积仅2.4万平方米。宣德十年开始动工,期间断断续续共经过28年完成。

裕陵:它是英宗的陵墓,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8年开始修建,仅用了4个月就完成了地宫和陵园的营建工作。占地面积2.89万平方米。

茂陵:它是宪宗的陵墓,这座陵墓较裕陵的规模略大,3万多平方米,陵寝完成也仅仅8个月。

泰陵:它是孝宗皇帝的陵墓,孝宗皇帝在明后期算是一位较励精图治的贤君,可惜在位仅18年。陵园修建也仅10个月时间。

康陵:它是武总皇帝陵墓,用一年时间完成建造,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

永陵:它是明朝在位时间48年的嘉靖皇帝的陵墓。修建规模仅次于明成祖朱棣的长陵。这座陵墓因有《永乐大典》而更加有名。嘉靖十五年开始动工,历经7到11年大体完工。面积仅次于长陵。

昭陵:它是在位仅6年穆宗皇帝的陵墓,这座陵墓占地面积3.5平方米,这座陵墓由万历皇帝修建,曾两度修建,所耗钱财将近200多万两白银(隆庆一年财政收入230万两白银)。

定陵:它是万历皇帝的陵墓,历时6年完成修建,修建完成到皇帝逝世,期间闲置30年。这座陵墓占地18万平方米。花费白银800多万两。

庆陵:它是明朝在位时间最短(仅29天)的皇帝光宗的陵墓,由于光宗死的太过于突然,对陵墓修建之事完全没准备。于是就用明代宗的陵墓(土木堡之变后,英宗回来,代宗被废为亲王,代宗被下葬到北京西山)下葬自己。陵墓占地2.76万平方米,重新修缮到下葬近4个月,耗用白银150万两。

德陵:它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的陵墓,它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5年完工。修建时经费不足,由大臣捐款才够经费修建。德陵是明朝修建的最后一座帝陵。

思陵:它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的陵墓,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后,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将其下葬于田贵妃墓。后清军入关,顺治帝为笼络人心,为其再次修缮,历经一波三折,才形成定陵。定陵规模较小。

●十三陵目前只有三个陵开放:

①长陵,地面建筑保存完整,故而开放。地宫不开放。②定陵,地宫已经被挖掘,姑开放地宫。定陵的挖掘虽然计划周详,但因为技术不过关,导致定陵出土的许多文化风化损毁,故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③昭陵,十三陵中之一座复原修萁的陵墓。

●古代帝王的地宫如果未被盗,或者出于特殊的保护,一般不对外开放。

清东陵和清西陵埋葬了哪些皇帝?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今天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下。陵区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清东陵是目前我国现存更大、布局最得体、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墓建筑群。

(清东陵各陵寝布局图)

清东陵所在的昌瑞山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成宽仅50米的山谷口,俗称“龙门口”。

整个陵区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南有金星山如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而且有东西两条大河环绕陵区夹流。

站在高处举目四望,整个陵区群山环抱,层峦叠翠,地势辽阔坦荡。真可谓地臻天成,景物全美。

清东陵陵区南北长约1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整个陵区面积约为80多平方公里。

清东陵自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孝陵开始营建,一直到晚清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慈禧太后普陀峪定东陵工程完工,前后共持续了长达247年之久。

(清东陵,神道)

清东陵的建筑整体呈现壮观、恢宏、精美的特色。其每座陵寝均由宫墙、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含地下宫殿)构成。

在这247年多年的时间内清朝统治者,在整个陵园区,以孝陵为中心,呈扇形左右分布,共建有15座陵寝。它们依次排列于昌瑞山南麓。这其中主要皇帝(帝后)陵寝有:

——顺治皇帝孝陵;

——康熙皇帝景陵;

——乾隆皇帝裕陵;

——咸丰皇帝定陵;

——同治皇帝惠陵;

此外还包括清朝初年,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还有咸丰皇帝后妃,即东太后慈安的普祥峪定东陵;西太后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此外还包括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共计埋葬15位皇后、136位嫔妃、3位阿哥、2位公主,共计161人。

(清东陵,孝庄文皇后之昭西陵)

清东陵于1961年被列入之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清东陵以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被 *** 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世界遗产名录。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

(清西陵,雍正皇帝泰陵)

清西陵所在的永宁山地区,是一片丘陵地势区,其周围群峦叠嶂、林木郁郁葱葱,景色壮观秀丽。陵区北边有雄壮伟岸的永宁山做后靠、南有滚滚东流的易水河做护卫、东领2300年前古燕国都城遗址、西有雄伟的紫荆关镇守。

清西陵自公元1730年(清雍正八年)开始建造,一直到民国1915年,光绪皇帝崇陵竣工截止,共历两朝(清朝、民国),历时186年。

(雍正皇帝泰陵)

清西陵共建有帝陵四座,它们分别是:

——雍正皇帝泰陵;

——嘉庆皇帝昌陵;

——道光皇帝慕陵;

——光绪皇帝崇陵;

(清西陵,光绪皇帝崇陵)

此外除了上述4位皇帝陵之外,清西陵还有3座帝后陵、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计14座。

清朝入关后,本来历代皇帝都准备自己百年之后葬在遵化东陵的,但由于雍正皇帝生前对于自己在清东陵的选址不甚满意,故择地另启。

其主要原因是,雍正八年(即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本来为自己的万年吉地选址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经过自己一番详细勘察之后,雍正认为:“此地,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鉴于此,雍正皇帝果断废除了这一选址,后经选陵者建议,选择了位于河北省易县的永宁山。后经雍正皇帝再次亲临勘察后,认为:“此地山脉水法、条理详明、实为上吉之壤”。故雍正皇帝便决定在此建造自己的身后万年吉地。

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便葬在了西陵,待乾隆皇帝继位之后,乾隆皇帝在生前立下规制。规定,此后后世之君须隔代葬于遵化东陵和易县西陵。这样以来就出现了父子不能同时在一个陵区埋葬,而是要隔一代,即成了「爷爷和孙子」在一个地方。

无论是清东陵还是清西陵,其建陵史都伴随了清王朝的由盛到衰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清朝建陵史就是一部完整的清史。

为什么一眼就相中12岁的乾隆?

乾隆帝弘历12岁时,才之一次见到爷爷康熙帝,当康熙帝看到这位孙子,不觉放下手中的酒杯,几天后命胤禛呈上弘历的八字,数日后,宣布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

康熙时代的一众皇孙里,弘历得到皇祖父的恩遇是非常重的。毕竟康熙帝多子多孙,皇孙数众,而康熙政务繁忙,日理万机,以至很多人一生也没见过这位皇祖父一面,更别提什么祖孙之情,像弘历本人,也是长到了十二岁,才之一次见到这位爷爷。

而弘历的幸运在于,他不仅见到了爷爷康熙帝,最后还被康熙帝养在宫中,康熙帝人生中最后八个月的时光里,爷孙俩朝夕不离,康熙帝教他运笔写字,带他狩猎,即便在接见官员、批答奏章时也特批其不用回避。这种恩遇,是其他皇孙想也不敢想的。

那么,近百位皇孙里,康熙帝为何仅仅青睐于年仅十二岁的弘历呢?

其实,弘历被康熙帝所青睐,说到底就是他本身的实力加上乃父雍正帝策划的完美结合。

“淡泊闲人”胤禛因为皇储之争,康熙帝历经父子反目,手足相残等惨剧后,他终日忧心忡忡,他甚至痛心地将自己比作齐桓公,称将来自己停尸乾清宫,这些皇子会像齐桓公的儿子们一样,不顾他尸骨未寒,而在遗体边“束甲相争”。

让他颇感宽慰的是,那些皇子在为储位你抢我夺,头破血流时,皇四子胤禛却安静地待在一旁,静心研究他的佛法,自得于他的花园菜园之间,储位于他似乎不值一提。

需要说的是,自诩“天下之一闲人”的皇四子胤禛,能力并不差,譬如康熙帝曾派给他办理太后丧事、清查仓米发放弊端等事,他都能完成得快速且周到。

胤禛对储位的淡泊,给了康熙帝一种安宁感,皇储之争不仅让他感到焦头烂额,更令他对一众皇子失去了信任,可是年纪越来越大的他,偶尔也会想要体验天伦之乐,所以,胤禛的圆明园,很自然成为他散心的去处。据《清圣祖实录》所载,康熙帝晚年到胤禛赐圆圆明园散心之数,就有十一次之多,足够看出康熙帝晚年时对胤禛的信任与喜爱。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位“天下之一闲人”,想当皇帝的欲望不亚于任何一位皇子,只是他争储的方式与众不同而已。而儿子弘历就是他争储的其中一张牌。

牡丹台爷孙初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十二日,圆明园内牡丹台鲜花盛绽,姚黄魏紫,争相斗艳。在胤禛的恭请下,康熙帝高兴的前往欢享家宴。

康熙帝只当这不过像往常一样的家人聚餐而已,却不知一位孩子已经在等待他的到来,而这一见,便决定了清朝帝国此后的百年大局。

这位孩子就是胤禛的四子弘历,不过彼时,他前面的哥哥只有三个弘时存活下来,所以他给康熙帝的印象是排行第二。

宴席上,父子俩除了政治,天南地北随意谈论,期间胤禛随口提到:

“您的两位孙儿今年已十二岁了,还没见过您这位祖父呢”

胤禛说的,是弘历和比他小几个月的弟弟弘昼。康熙听说,便随口一答:“那就带他们来见见吧。”

两位孩子就在指示中走到康熙帝跟前请安,当他们抬起头来,康熙帝却不知觉地放下了手中的酒杯,他的目光都放在了弘历的身上。为何?因为弘历身材倾长,仪表俊伟,浑身散发着灵气,再有旁边畏畏缩缩的弘昼一衬托,越发显得贵气逼人。

康熙帝来了兴趣,便开始问他们功课,弘历对答如流,且谈吐沉着大方,更令他大为惊异,要知道他才十二岁,而面对的却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初次见面,康熙帝便对这位皇孙喜爱备至。

几天后,康熙派人到圆明园,命胤禛呈上弘历的生辰八字。又过几日,即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再次来到圆明园,吃完饭后,当时宣布了一个决定:将弘历带入宫中亲自养育教诲。

这在当时,是至高的恩遇。

显然,康熙帝之所以做出这个特殊且重要的决定,除了初见时弘历的惊艳表现,还与其生辰八字有关,那么,弘历的生辰八字里究竟有什么秘密?

弘历绝佳的命相康熙帝虽然崇尚科学,但也笃信风水命理,譬如康熙六十年,年羹尧打算进京办事时,康熙帝就曾建议他找下京中某位相术师算下某件事,年羹尧上奏回复称打听到此人不怎么老实,就不去了,康熙帝却在奏折上批:“此人原不老诚,但占得还算他好。”

可以想见,在此之前,康熙帝已多次找过该相术师占卜算命,而且效果还不错。

所以弘历的生辰八字,康熙帝绝对是找人算过的,那么其命相究竟如何?

1929年,清朝灭亡后,在对外公布的首批内阁大库档案中,“乾隆八字”就在其中,而且带有康熙六十一年的时人批语:

此命富贵天然,这是不用说,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柱中四方成格桢祥,别的不用问。

古人所追求的“五福”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而乾隆帝的八字批语中,已全部囊括这些,这是天然富贵之命,是绝佳的八字啊。如此皇孙,怎能不令康熙帝感到惊喜?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帝本人也是雅擅风水占卜之道的,当时的雍亲王府,就蓄养着星相术士,据史料记载,其登基后,曾做主将年羹尧病重的大儿子年熙过继给隆科多做儿子,为此还特意找人算过年熙的八字和年羹尧的八字,得出年羹尧刑克长子的结论,称只要年熙过继给隆科多,自然就“痊愈强壮”起来了。

可以想见, 在此之前,弘历的生辰八字,已经被胤禛命人算过了,而这绝佳的八字,或许正是他想方设法将弘历送到康熙帝跟前的原因,毕竟他知道康熙帝也笃信风水占卜,事实上清朝帝王们都笃信风水命运,只是不对外大肆渲染而已,但背地里则会将其作为一种政治参考。

试想当时康熙帝正因储位之争心灰意冷、倍感凄凉,这种微妙时刻,突然闯入一个外形俊伟、聪明贵重、八字绝佳的皇孙,难道不得给他在择选继承人的问题上一些新的启发吗?

所以,乾隆帝之所以得以在近百位皇孙中脱颖而出,被晚年康熙帝所喜爱并带在身边亲自养育,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他自身的实力,如外形出挑、聪颖好学、大方冷静,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个绝佳的生辰八字;另外一个便是乃父雍正帝处心积虑的策划,譬如先打造一个淡泊的人设博取康熙帝的好感,再找准时机让聪明伶俐的小乾隆与康熙帝来个偶遇。父子俩这番合作,取得的效果超乎他们的想象。

完美的表现在后面的日子里,弘历果然没让康熙帝失望,他不仅书读得非常好,而且小小年纪反应敏捷、射法精准。据史料记载,康熙帝曾命其在群臣面前射箭,其百发百中,令康熙帝龙颜大悦,后来命人教其用火枪,初次练习,他便射中了百步之外的山羊,令康熙帝喜出望外。弘历在武功上的天分,让康熙帝很是高兴,为此特意赐他一把“旧准神枪”。

除了文武双全,弘历更令康熙帝感到难得的是,他的运气非常的好。

某次众人在木兰围场打猎,康熙帝用火枪击中一头大熊,眼看着这只熊倒下了很久没有动静后,众人都以为它死了,康熙帝为了让弘历感受下射中大熊的成就感,便命其再上去补射一箭,谁知弘历骑马兴冲冲奔去时,那大熊竟然起身朝着他的马扑过来,众人被吓得不知所措,幸亏康熙帝反应快,一枪射向大熊,大熊才倒地而亡。

弘历的大难不死,令康熙帝更觉得是他福大命大,当天他回到帐中时,对着伴驾而来的宠妃和妃说道:“弘历这孩子福气比我还要大啊!”

此后,康熙帝更为钟爱这位孙儿了。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皇四子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同年十二月, *** 便从敕使那里得知了康熙帝驾崩的讣告和一些情报:

康熙皇帝在畅春苑病剧,知其不能起,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此事记载于《 *** 李朝实录》,时间是景宗二年十二月,即康熙死后的次月,不存在事后诸葛亮的可能。

这段话中康熙所说的“胤禛第二子”,便是弘历,而后来弘历果然被立为太子,可知这个情报并非杜撰。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康熙帝临终前所说的弘历“必封为太子”,绝非是一种预言,而更像是一个嘱托。由此可见,弘历于康熙帝心中的地位何等重要,如此一来,雍正帝之所以得以继承大统,乾隆帝绝对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了。

大清灭亡100多年了?

清朝灭亡才100多年,有守陵人没什么稀奇的,距今2227年前的大秦直到现在都有一群神秘的人为他守陵,他们隐姓埋名,20年一轮换!

大清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对于封建帝王来说,他们对于权力的渴望并不仅仅限于生前,哪怕是去世之后,依然会通过修建奢华的陵寝,来延续自己的王朝,这些地宫极尽奢华,力图重现墓主人往日的荣光。

既然有陵墓,就会有守墓人的存在,许多临山而建的村庄不为别的,正是为了守墓而存在。

有人会问,现在都是21世纪了,封建社会早就是过去式了,现在还有没有守墓人呢?我可以肯定的说,他们依然存在。

我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有众多的帝王存在过,距今2227年之前的大秦依然有守墓人。

作为之一个实现大一统的朝代,秦始皇陵至今依然完好的存在着,而在秦始皇陵的周围有这么一个神秘的村庄。

上千年来,这座村庄的人默默的守护着秦始皇陵,从来没有离开过,而且他们还有着严格的制度,守墓人20年就轮换一次,并且这些人在这20年中不能有自己的姓名,需要隐姓埋名,一旦20年的时间到了,他们便会自己离开,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

而他们很显然已经没有了秦朝的俸禄,完全是出于对祖先的敬仰,守护着家族的诺言。

说回到大清朝的陵墓,他们也依然还有自己的守墓人

大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溥仪,他也是唯一一个在去世之后没有被安葬在皇家园陵的皇帝。

有些人可能有不同的意见,说溥仪明明埋葬在清西陵,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一开始溥仪被安葬在了八宝山***公墓,后来他搬到了华龙皇家陵园,这个陵园是一个香港的商人建设的,因为就挨着清西陵,所以有不少人就误以为溥仪埋在了皇陵之内。

清代皇陵位于北京城东西方向各100公里的地方,因此得名“清东陵”和“清西陵”,这里一共埋葬了9位清朝皇帝

2000年,清东陵和清西陵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大清入关之后,帝陵基本沿袭了明朝的规格,其中,东陵1661年开始修建,一直修建了247年的时间,这里埋葬了5位皇帝,分别是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皇帝。

西陵始建于1730年,于1915年完工,历时186年,共计埋葬了4位皇帝,分别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

什么样的人可以守陵,有什么待遇呢?

对于帝王来说,守陵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的。

在清朝的巅峰时期,守陵人的人数也不断增多,最多的时候有将近3000人。

而这些守陵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仅要做好皇陵的防盗工作,还要不断的对皇陵进行维护工作,并且还要准备好皇家的祭祀等礼仪活动。

守陵人的选拔非常严格,他们基本上是八旗子弟,其他人根本没有资格,对于这些人来说,能够镇守皇陵不仅是对祖宗的憧憬,家族的光荣,更是一项待遇非常丰厚的工作。

大清每年会专门拿出一大部分的银两来作为他们的俸禄,并且还有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这些守陵人的身份是世代传承的,不仅如此,他们自打一出生就是7品的官职。可以算得上是一份美差。

大清灭亡后,如此众多的守陵人还有收入么?他们还有没有继续守陵呢?

直到今天,清朝的守陵人还是存在的,不同于以前的是,他们已经没有了以前的俸禄。

现在他们依然坚持一代代的传承,继续在这里守陵,完全是出于对祖先的崇敬,是一份责任。

就像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可以流传5000年一样,他们也是对于自己祖先的纪念和传承。

总结:

如今的清代守陵人虽然已经领不到清朝的俸禄了,但是他们依旧也是有收入的。

因为清代皇陵虽然在之前的一段混乱时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还出现了孙殿英这样的盗墓贼,不过在现在已经得到了保护,还相继开发成了景点来供游客参观,了解历史。

而那些当初的守陵人也成了工作人员,有了新的身份,也重新有了收入和保障。

作为自己的工作和传承,我相信他们一定还会继续守陵的工作。

为什么元皇陵一个都看不见?

忽必烈把玩着南宋皇帝宋理宗的头盖骨做成的酒碗,光滑的表面上头骨的接缝清晰可见。他在思考着以后的身后事。

元朝灭了南宋后, *** 的 *** 教得到了重用。一名叫杨琏真迦的西夏和尚到江南为官。为了得到更多的钱,杨琏真迦迫不及待地开掘了南宋皇陵,将宋宁宗、宋度宗、宋理宗的陵墓,所获财宝不计其数。

一位西域僧人将宋理宗的头骨镶上珠宝,做成了酒碗。献给了杨琏真迦。

后来,杨琏真迦犯事,被忽必烈抄了家。宋理宗的头盖骨酒碗就到了忽必烈手中。

一、元朝皇陵难找又不值钱,盗墓实在没有性价比。

这个酒碗承载着南宋皇帝的悲剧人生,不禁让忽必烈深有感触。宋理宗选了一块风水宝地,花重金打造了一个死后的安逸世界。谁想到竟然被人挖坟掘墓,尸骨被人随意玩弄,实在是太惨了。

忽必烈下定决心,虽然首都已经定在燕京,他却不想跟风历朝中国皇帝大肆修建陵墓的做法。而是继续沿用了蒙古族独特的丧葬方式。死后不要高陵大墓,也不要万贯陪葬,只求安稳长眠于另一个世界,守望着茫茫草原。

按照《元史》中所说:“元诸帝均葬于漠北起辇谷。”这个神秘的起辇谷,在元代并没有留下准确的位置。

元代皇帝的入葬习俗,在《元史》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述。

皇帝的棺材就是一根粗大的香楠木。工匠们将楠木劈成两半,按照皇帝的体型,将楠木挖空,将皇帝的遗体放置其中后,再用四道金箍将树紧紧箍住。

墓穴在挖掘过程中,整块取土,并按照次序摆放在一起。棺木由亲信之人葬入墓穴后,将土块依次盖好,多余的土将会运送到远处扔掉。墓穴四周种上树木,撒上草籽。三名送葬官留在当地,一直到墓穴周围草木旺盛,长大成林,与周围浑然一体后才能离去。

为了保守入葬之地的秘密,元朝皇帝的送葬过程极其血腥。元宪宗蒙哥死于四川,运送回漠北的路上,行程两千多里,为了防止泄密,送葬士兵见人就杀,据说沿途被杀者多达两万人,不留下一个活口。

同时,皇族之人经常放出假消息,使得皇帝陵寝的位置更加扑朔迷离,难以寻找。

如此隐秘而又血腥的下葬方式,最后连皇帝的后人都找不到祖先的墓穴在哪里,更别提其他人了。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会在同一个地点长期居住。因此,草原上处处都是蒙古人的家,也处处可以做蒙古人的陵墓。蒙古人的祭祖方式“掘地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杂烧之”。

而且元朝皇帝下葬时,很少陪葬大量的金银珠宝。随葬的物品只是皇帝生前常用的衣物和喜爱的物品。

元朝皇帝的陵墓,既难找到,又没啥值钱的东西,谁会花大代价去寻找他们的墓地呢?

二、明皇陵位置有优势,埋得深,又有道义加持,盗墓风险太大。

明朝历时277年,共有16位皇帝,其中13位皇帝入葬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的陵寝,即大家所熟知的“明十三陵”。

其他三位皇帝中,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中离奇失踪,没有陵墓。

第七位皇帝明景帝朱祁钰的经历更为曲折。他本来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谁知道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抗击瓦剌,结果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俘。

于是,朱祁钰被推到前台,当了皇帝。而尴尬的是,朱祁钰当了一年皇帝后,朱祁镇竟然被瓦剌放了回来。

兄弟俩为了皇位之争,反目成仇。七年后,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夺回了皇帝的位置。

这下子朱祁钰就惨了,被软禁一个月后突然死亡。朱祁镇对他恨之入骨,当然不会将他葬入皇陵,而是把他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

明朝皇帝的15座皇陵历经清朝、民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依然保持完整。

1956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被考古挖掘。定陵的挖掘可谓是考古史上的悲剧,由于保护措施有限,大量文物被毁。

从这以后,考古界立下了一个规矩,帝王陵不能随便挖掘。

在明朝灭亡后,明皇陵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在历次的战乱中得以保存完整。除了运气好之外,还有如下一些原因。

首先,明皇陵建在大城市附近,得到了严密保护。那些盗墓之人在大城市附近行不轨之事,总是有所顾忌。

其次,明皇陵埋得较深,入口隐蔽。定陵挖掘时,寻找墓道、打开入口就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力量有限的盗墓贼如果想要进入明皇陵,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

最后,经历过数次朝代更迭。明皇陵在道义上都处于一个有利地位,得到了后世几个朝代的保护。

清朝统治者上位后,为了笼络人心,缓和民族间的矛盾,对明皇陵一直保护得很好。

民国建立后,汉族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目标。明朝时期俨然是汉族正统的统治时期,自然会受到推崇和保护。

*** 曾经以临时大总统身份祭拜明孝陵,明确地表明了民国 *** 的态度。而之后大大小小的军阀,也没有勇气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明皇陵进行盗掘。

因此,直到现在,明皇陵依旧傲然挺立。虽然我们对皇陵中的那些惊世宝贝充满着好奇,也只能期待文物保护措施十分成熟和完备,才有可能再一次对明皇陵进行考察和挖掘。

三、清皇陵位置偏远,随葬品价值极高,引人注目。在民族性上处于劣势。

清朝统治276年, *** 生了12位皇帝。

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和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位于辽宁盛京。

入关后,除了末代皇帝溥仪没有陵墓以外,其他的9位皇帝都建造了自己的陵墓,分别位于清东陵和清西陵。

这些皇陵中,光绪、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的陵墓都被盗挖过。相比明朝的皇陵来说,清皇陵的盗掘现象可谓非常严重了。

从清皇陵的地理位置来看,皇陵距离大城市较远,位置偏僻,比较容易下手。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梁各庄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98公里。

无论是清东陵还是清西陵,距离城市较远,保护力量鞭长莫及。不仅是盗墓贼频频光顾,民国时军阀混战,缺少经费的军阀也容易产生不轨之心。乾隆和慈禧的皇陵就是被军阀孙殿英洗劫一空的。直至文物流传到市面上,大家才知道皇陵被盗。

清朝皇帝掌握政权后,就一直被汉族视为异类,打着“反清复明”口号颠覆政权者比比皆是。挖掘清朝皇陵,在道义上更为没有负罪感。

清皇陵地宫埋藏不深,挖掘代价较小,这也是清皇陵频频被盗墓贼光顾的原因之一。

红楼梦中曾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古代帝王幻想着到阴间继续作威作福,享受着奢靡的一切。因此将陵墓修得富丽堂皇,陪葬品价值连城。殊不知,这些身外之物才是引发盗墓贼贪婪之心的诱饵,也正是让帝王们死后无法安眠,甚至被挫骨扬灰的始作俑者。

相比之下,元朝皇帝们聪明且有大智慧,他们静静长眠于地下,无人能够打扰他们的安宁。

更新于: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