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阴阳五行”,实际上,从源头上说,阴阳与五行并不是一家人,只是到了后来才联姻融合为一体。至于什么时间“捏”在一块的,包括研究阴阳五行的专家学者们也没有得出一个定论。
不过,从《吕氏春秋》中已经看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系统的建立及其表述体系。由此我们可以断定,阴阳与五行的结合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已经形成了。
什么是五行?它是构成事物的五种元素和促使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动能。这五种元素就是金木水火土。
我们不妨从“五行”两个字的构成来了解其意蕴。
五,古文字写作“X”,许慎《说文解字》认为:“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按照许慎的解释,上边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中间的“X”代表五行的互动交叉状态。
“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人常说的行动、行走、执行等,都表示动的意思。行所表达的内容,实际上是具有生命的生生之力。
“五行者,往来于天地之间而无穷。”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元素在天地之间始终不停息地变化、消长、交缠、运动,所以叫五行。
五行学说是先民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对世间的事物进行分类,从而确定事物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它既是宇宙观,也是系统论。用最简约的文字,概括了尽可能完整、丰富的思想内容,难怪后人把五行的来源加以神化。
五行的说法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天乃锡(赐)洪范九畴”。九畴(九条)的第一项就是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按《尚书》的说法,五行是上天赏赐给人类的。神话传说是上天赐给大禹的,大禹用洪范九畴的方法治水, 才取得了成功。
《洪范》还进一步地解说了五行的性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啬。润下曰咸,炎上曰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不仅有了多姿多样的形态、性情,而且有了咸苦酸辛甘的不同味道。
另外,神话传说中的五行好像与我们的远祖有关,比如燧人氏“钻木取火”,是火的发明者。木能生火,也可能与木相关。
伏羲氏教民“竭泽而渔”,与水相关。神农氏之“制耒耙耕而食”,与土金相关。金木水火土五行又被神圣化了。
春秋的后期就出现了五行相胜说,比如火胜金,水胜火等。显然,胜就是今天所说的克。
到了战国时,齐国的稷下学宫推出五行相生说,与《洪范》五行相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
一是把五行并列改换成相生的序列即:木、火、土、金、水,以表明是依次相生关系。这种相生关系直到今天还在沿用,没有什么变化。
二是把五行与四时相搭配,即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唯与今天稍有不同的是没有把土与季夏相搭配。
三是初步把五行与阴阳联系起来。战国后期的阴阳家邹衍,是一个阴阳五行学说的集大成者,提出了阴阳五行相生相胜学说(胜就是克),并且根据五行相胜说,用五德始终循环的历史观来解释改朝换代的根源。
由此足以说明,五行已经由原来的简单的五种物质元素的认识开始上升为哲学观念,开创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先河。
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就是生助、扶持、帮忙。理解相生的关系可以结合生活的实际,比如木生火,燧人氏钻木取火,通过对木的高速摩擦,达到燃点就生出火来。烧材做饭也是木生火。
火生土,火灭而成灰土;
土生金,“土,吐也”,有长养、化育的功能。沙中淘金取之于土,各种金属矿物质蠢是大地的产物。
金生水,金经过加热就成为液体。凡是有金属矿的地质,其表面总是湿漉漉的,抓把土能捏成团,这是金生水的缘故。
水生木就更好理解了,一切植物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五行相胜(相克)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胜是胜过的意思。克就是克害、复仇。母亲受了侵害,当儿子的就会为母亲报仇。
水生木,水就是木之母,木就是水之子。水母受土的克害,木子就向土复仇,所以木克土;
木生火,木为母,火为子。木母受金克害,火子就向金复仇,所以火克金。
其他相克都是同样的道理。以上都是正常情况下的生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殊情况下会产生反生反克,即看起来是生,实际变成了克;或者看似相克,反而得到生的结果。所谓特殊情况,是以力量对比悬殊、绝对不相称为前提的。
宋末的徐大升论述反生反克的规律相当精辟,现摘录如下: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
火赖木生,木多火塞;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水能生木,木盛水缩;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
木能克土,土重木折;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水能克火,火炎水热;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强金得水,方铿其锋;
强水得木,方缓其势;
强木得火,方泄其英;
强火得土,方敛其焰;
强土得金,方化其顽。
为了说明反生反克的规律,我以人的五行为例加以说明。 根据《周易》一物一太极的思想,一个人就是一个太极图,,五行在人体内始终不停地运动,一刻也不会停止。
常说“人活一口气”,就是指五行之气不停地运转。一般情况下,人的五行之气处于相对平衡态。假若失衡了,上述反生反克的状况就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比如,土可以生金,但土太多了,金反而被土埋住了。 常说“土里埋不住夜明珠”,不对,那是土薄,土厚能埋夜明珠,这就是“金赖土生,土多金埋”。人若处在土多金埋的阶段,精神备受压抑,怀才不遇、一筹莫展。
其他如“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塞;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与土多金埋的道理是一样的。金可以生水,但水太多,呈汪洋之势,则"水多金沉”,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人生的表现或者是到处奔波漂流,找不到安身之所,因为水性主流动;或者是沉于水底,失去自由,不被人理睬;或者患肺、气管、肾方面的疾病等,因为金主肺,水主肾。
其他如“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与水多金沉的道理是一样的。
“木坚金缺”是说木过于坚硬,反使金受伤。用斧头砍木头, 木头过于坚硬,而斧头又非常脆弱,金反而受损。金代表人的肺、 气管,就容易患呼吸系统方面的毛病。
其他如“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热;火能克金,金多火熄”也是同样的道理。
“强金得水,方铿其锋”的意思是金太强,遇水反而能泄金气。过强的金气受泄,取得了新的平衡,更能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更容易施展个人才华。
“强水得木,方缓其势;强木得火,方泄其英;强火得土,方敛其焰;强土得金,方化其顽”,其道理也是一样的。
为什么会出现反生反克的现象呢?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同季节里的五行,其旺衰程度是不同的,好像人一样,青壮年期最为旺盛,老了就衰弱了。而五行也有五个不同的阶段,比如木在春天最旺盛叫“壮”;到了夏天,外表好似很繁盛,而内气已开始消退了称为“老”;秋天金气萧飒,木进入“死”的阶段;冬天的外象寒冷,而木气已开始悄悄受生,称之为“生”。
其他金水火土的生壮老囚死以此类推。后来,又把生壮老囚死改称为旺相休囚死,称谓不同,其原理是一样的(见表一)。
邹衍不仅发展了五行生克理论,而且把五行阐发为五德。《史记》称其“论著终始五德之运”,“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 意思是包括历史变换、朝代更迭都是五行生克的结果,是五行之气盛衰变化的一种必然现象。
《吕氏春秋》就记载,黄帝的时候土气盛,以土德治国。到了夏禹时转换为木气,木克土,夏就取代了黄帝;汤时金气盛,金克木,夏终于被商所替代;文王时火气盛,火克金,周代就一统天下。邹衍的五德转移说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影响深远,乃至历朝历代的变化也套用了五德生克理论。
比如,唐代是土气盛,史称东土大唐。唐代的美女都胖乎乎的,因为唐代崇尚丰腴、敦厚,属于土的特性。
假若用今天标准搞模特大赛,肯定都属于被淘汰之列;宋代就主宰木气,以木德治国。当时所崇尚的清瘦、悠远,是属于木的性质。牡丹是唐代的国花,雍容华贵,属土性;菊花是宋代国花,修长条达,属木性。
元代金气鼎盛,尚武是时代特点,以致金戈铁马,横扫欧亚。金性坚强、刚毅,以武功得天下。当然,这都是附会,不过,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五行观念的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五行在不断补充、发展、完善生克关系的基础上,其外延也得到了充分的扩展,不仅与阴阳相融合,而且形成了以阴阳五行为基准的多项对应系统,如五色、五时、五方、五味、五音、五脏六腑等。
后来,京房吸收前人的成果,又把阴阳五行引进到易学领域,进行加工改造,创立了以阴阳五行为用、以八卦、六十四卦为体的象数易学,一个比较完善的占筮体系就基本完成了。
阴阳五行运用到象数易学,几乎与象数易学相联系的所有术数门类,比如星象、六壬、奇门、相术、六爻、命理等挂上了钩。而且实践证明确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以命理为例,一个人就是一个五行的组合体,达到平衡态的时候,人生顺利,事业发达,喜庆不断。假若失去平衡了,就会出现坎坷波折。比如一个人出生于春天,木气旺盛,再有水生木,木气就旺过头了,就容易肝火过旺,日常生活中常发脾气,严重者肝胆有疾病,特别是春天最容易出现不吉利的情况,也不要到东方去做事,因为东方主木。木气盛则土气死绝,会引发消化系统比如脾胃方面的毛病。
水生木,木旺会耗泄水气,水所代表的肾以及泌尿系统容易出疾病等,这种对人的判断,来源于五行象数易学的灵活运用。
所以,天地之间五行的运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确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不能不为我们的先哲所发现的五行理论而叹服。
当代著名的科学技术史权威李约瑟(英)在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后颇有感触地说:“在人类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是有过贡献的,而且贡献是伟大的。”
北冥木木,专注易经原理解读。
更新于:1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