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个年龄段的称呼,你知道多少?

茶余饭后话古今 · 2024-10-29 16:24

1.襁褓:不满周岁

读音为qiǎng bǎo。亦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意思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代指婴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出自《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2.孩提:2-3岁

提,双手放在孩子腋下抱起之意。

出自《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赵岐注曰:“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3.始龀:7-8岁

始龀读音是shǐ chèn,指乳齿。代指孩子乳齿脱落换牙的年纪。

4.垂髫:幼年, 3、4岁-8、9岁

垂髫(tiáo),古代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髫,也作“龆(tiáo)”。

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黄口:10岁以下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孔子家语·六本》云:“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6.总髻、总角: 8、9岁-13、14岁

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幼年泛称“总角”。

7.金钗之年:12岁(女)

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8.豆蔻年华 :13、14岁(女)

出自杜牧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9.及笄之年:15岁(女)

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总发、束发(男): 15岁

男子15岁要把头发扎起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二八:16岁(女)

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瓜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可拆成两个八字)。

出处:《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12.弱冠:20岁(男)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13.而立之年:30岁

14.不惑之年:40岁

15.知天命之年:50岁

16.耳顺(花甲):60岁

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皆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古稀之年:70岁

出自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8.耄耋之年:80-90岁

读作mào dié。耄,年纪约80至90岁。耋,年纪为80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19.期颐之年:100岁

古时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 ”。

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宋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20.茶寿:108岁

茶寿,一百零八岁的雅称,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名。

和“茶寿”类似的称呼还有:

喜寿:77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

米寿:88岁,因米字看似八十八。

白寿:99岁,百字少一横为白字。

另外,还有一些不常用的称呼,如:

女子20岁也称“桃李年华”,70岁也称“悬车之年”、“杖国之年”,80、90也称“朝杖之年”等。

更新于:2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