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金瓶梅》里的货币世界
《金瓶梅》是明朝末年写的世俗小说,对当时人们的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简直就是一部白描般的纪录片,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人物对话,作者都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这为我们穿越时空窥探四百年前先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镜子,同时也让我们进入他们的生活产生了障碍。
他们不用手机支付,也不用纸币支付,而是用白银支付,每次还要过秤,这该多麻烦,他们出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也没有共享单车,有钱的女人坐轿,没钱的雇驴,更没钱的只能走路,他们究竟怎么生活?
我们不是平白无故的存活在现在,他们的生活并不是和我们毫无关系,我们追溯过去,十代,二十代,四十代,我们的直系祖先可能是他们的邻居,可能是他们的亲戚,可能是他们的生意伙伴,过着和他们几乎一样的生活。
我充满好奇的想了解一下他们是怎么过日子的?
《金瓶梅》书写的运河边上生活
(一)
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怎么花钱,毕竟这涉及到所有衣食住行的交换和支付。
今天就让我们选择一个小话题,谈谈《金瓶梅》中的柴钱米价,了解一下古代底层百姓的日常生活,用我们平日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平常心,来体谅古人、观照人生,也不失为寻求阅读之乐的一种角度和尝试。
第五十二回有这样一个场景:
四月里的一天,在山东清河县富商西门庆家中,“五娘”潘金莲斗牌赢了三钱银子。她又撺掇有钱的“六娘”李瓶儿添出七钱银子,让仆人兴儿买来一只烧鸭、两只鸡、一钱银子下饭(下饭:佐餐菜肴)、一坛子金华酒、一瓶白酒,另有一钱银子的果馅凉糕。兴儿的妻子把这桌价值一两银子的酒席整顿好,众妻妾在花园卷棚下开怀畅饮,大快朵颐;又拿了酒菜,到假山亭子内下棋投壶、赏花观景,度过了悠闲快活的一天。
这一篇看似琐碎的饮食账,让每天难离“柴米油盐”的读者嗅到浓浓的生活气息,被真实的生活细节所吸引,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小说人物的生活中去。
那这一天,潘金莲赢了多少钱,这顿饭又花了多少钱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先弄清16、17世纪中国人所使用的货币。古人使用何种货币?人们从明清小说以及后世的戏曲、影视中得来的印象,似乎有两种:铜钱与白银。铜钱早在先秦时期已经流通,有布钱、刀币、圜钱等不同形制。其中圜钱为圆形铜板,中间有孔,孔始而圆,继而方,所以人们又称铜钱为“孔方兄”,后来甚至用孔方兄代指所有的钱。后来的“秦半两”、“汉五铢”,以及历朝历代所铸造的铜钱,大都是这种样式。
(二)
明代人承前朝之制,依然使用铜钱。铜钱的货币单位是“文”和“贯”:一个铜钱为一文,一千文为一贯,甚至有部戏曲直接命名《十五贯》,我小时候还看过根据这个戏曲改编的连环画,一直没弄清楚十五贯有多少,在今天能买多少肉,再起来是值不少。古代小说中形容用绳子穿起来的一贯铜钱,常说“青蛇也似一贯铜钱”,十分形象。但铜钱价值低,分量重,携带不便。因此到了明代中叶以后,铜钱用量减少,人们在商贸活动中主要使用白银。
漫画《十五贯》
白银属于贵金属。常见的贵金属有黄金、白银两种,但黄金很少直接在市面上流通,一般总要换成银子使用。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白银最多的国家。从明代中叶始,一来因中国以瓷器、丝绸为主的对外贸易保持着很大顺差;二来因美洲银矿采用先进的采掘提炼技术,产量激增,于是大量美洲白银直接或间接(通过欧洲)流入中国。
再加上日本及其他地区白银的流入,在几个世纪里,中国甚至成为“吸引全世界白银的抽水机。据外国学者分析,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从世界各地获得六万吨白银,约占世界白银总量的一半。这使得中国明清两代以白银为通行货币,成为可能。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前期,直至1935年***发行“法币”,白银才正式宣告退出金融舞台。即使后来使用纸币,人们还是喜欢用白银代表财富,就像《白银帝国》仍然用白银指代清末民初山西富豪的票号。
我们在《金瓶梅》中最常看到的货币,正是白银。潘金莲请客,用的便是白银。此外,小说中也有用铜钱的记录。如第四回郓哥四处寻找西门庆,是要“撰(赚)得三五十钱养活老爹”,这里的“三五十钱”,指的应是铜钱。又第五回武大被西门庆踢伤后,潘金莲“拿了铜钱”托王婆去买药。第十回,薛嫂向西门庆介绍孟玉楼前夫开布店时买卖兴旺,“一日不算银子,铜钱也卖两大簸罗”。可见这个时候底层人们还是经常使用铜钱,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年纪大的人喜欢使用纸币或者硬币来坐车买菜,每一种支付方式都会混杂交替使用很多年。
那么明代人除了使用白银和铜钱,还有没有其他形制的货币?有,那就是纸币。仍是《金瓶梅》第五回,郓哥因与王婆厮闹吃了亏,跑去向武大揭发王婆撮合潘金莲、西门庆通奸等事,并自告奋勇要帮武大捉奸。武大感激说:“既是如此,却是亏了兄弟,我有数十贯钱,我把与你去。你可明日早早来紫石巷口等我。”武大说到做到,当时就给了郓哥“几贯钱并几个炊饼”。看来武大郎也是病急乱投医,即便拿出家底也要捉拿奸夫荡妇,几贯钱对于他来说决定不是小数字。
(三)
然而,武大身上怎么会带着“数十贯”铜钱呢?按明初制定的铜钱、白银换算比率,一两白银等同于一贯铜钱,“数十贯钱”相当于数十两白银,卖炊饼的武大显然没有这样的财力。即便是财主西门庆,出门时身边也只带“三五两银子”。更何况一贯铜钱重六七斤,数十贯铜钱——假定是二十贯吧,重一百二三十斤,武大还要挑着炊饼担,又怎么扛得动?
由此可知,武大怀里揣的应当是纸币,而且是贬了值的纸币。了解一点儿中国货币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从西周时就有类似纸币的货币,用布制成,称为“里布”。东周民间曾使用“牛皮币”和“傅别”,后者相当于期票。汉武帝时发行过“白鹿皮币”,以鹿皮为币材。唐朝的纸币叫“飞钱”,宋代的纸币称“交子”、“会子”。到了元朝,就几乎完全使用纸钞了。元代的纸钞号称“宝钞”,用特殊的纸张印刷,单位仿照铜钱,有“贯”有“文”,面值分为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一贯、二贯等。后来又发行一种“银钞”,单位和白银一样,也按“两”、“钱”、“分”、“毫”、“厘”等标志面额。
明清时代的大运河岸商贸繁荣
我们现在给祖先祭祀,以前使用的都是粗糙的草纸,现在商家也学得乖巧了,印刷成了纸币的样式,数字大得惊人,往往以亿计算,大概地府货币贬值也十分厉害,有的也会印上宝钞二字,大概也是从元明清的戏曲中得到了启示,宝钞成为流行数百年的货币衡量单位。
明朝开国时,统治者考虑到元代后期纸钞贬值,导致经济崩溃、政权垮台,想恢复使用铜钱。可老百姓(尤其是商人)不乐意,理由是:铜钱不便携带,还是纸钞好用。因而明朝洪武初期就制定钞法,印制纸钞,叫“大明宝钞”。北京城里有条宝钞胡同,应当就是当时印制、兑换纸钞的地方。明代政府还规定,民间不准使用铜钱和金银,只能用纸钞。
白银
不过政府自己先破坏了规矩,收税时照收金、银和铜钱;给官员发薪金,或跟百姓做交易,却只给纸钞。结果弄得纸钞信誉一落千丈,大幅贬值。钞法实行不到百年,纸钞已经跌得一文不值。由于纸钞大幅贬值,没人愿意接受,于是百姓私下都使用白银作为商品交换等价物。官府始而严厉禁止,后来则睁一眼闭一眼,最终索性放弃禁用白银的命令。因此明代中后期,白银变成主要货币,纸钞基本退出金融舞台,铜钱也只用于小额交易。《金瓶梅》所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段的货币情况。
(四)
按说,《金瓶梅》的时代,纸币早已敛形匿迹。但武大郎怀中为什么还揣有纸钞?这大概跟《水浒传》有关。众所周知,《金瓶梅》是在《水浒传》第二十三、二十四回武松打虎及潘金莲偷情的情节基础上,扩展编创而成。
《水浒传》的主干部分(前四十回)大约创作于明代宣德初年,因此书中还留有使用纸钞的痕迹。兰陵笑笑生在照抄《水浒传》相关情节时,已注意到货币形制问题,将原故事中使用纸钞的地方,大都改成银两。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所获赏赐为“一千贯(纸钞)”,根据当时(宣德年间)的银钞比价,大致可以折合成白银二十两。而到《金瓶梅》中,笑笑生径自改为“赏银三十两”,这些处理,都是合情合理的。
但有些地方,《金瓶梅》却又保留了《水浒传》中的货币形制。像武大报答郓哥,《水浒传》中的对话是:“我有数贯钱,与你把去籴米。”《金瓶梅》则改为“我有数十贯钱”云云——这是否因为笑笑生觉得“数贯钱”太少,而径自增为“数十贯钱”呢?因为在笑笑生著书的年代,纸钞真的是一钱不值了。
繁荣的商业催生了纸钞
仍然回到对白银的讨论上来。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使用起来并不方便。白银的形制有多种,其中有的铸为固定重量的银锭,大的有五十两一锭的,此外也有二十五两、十两一锭的,更小的称银锞子。元代曾铸过五十两一锭的大银子,称为“元宝”,意思大概是“元朝的宝货”吧。后来这个名称沿用下来。
在小说中,西门庆包占妓女李桂姐,就取了一锭五十两的大银子到院中使用(第十二回)。后来李瓶儿转移家财,也是将“六十锭大元宝,共计三千两”,搬到西门庆家。元宝的形状是两头翘起,中间稍凹,便于缠在腰上。有个“腰缠万贯”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除了铸成固定重量的银锭外,一般散碎银子,用于小额货款的支付。银子比较软,要用特殊的工具剪凿,再用专门的秤(等子,也称戥子)来称量。小说中多次出现凿取、称量银子的情景。如小说第五十回就有妓院老鸨“在灯下拿黄杆大等子秤银子”的描述。
(五)
银子的价格又该怎么计算?明代一两白银,合今天人民币多少?
这里有两种算法。一是根据当前的国际市场白银价格计算,一是根据白银的实际购买力来计算。国际市场的白银价格很不稳定。2004年,一盎司(31.1035克)白银的价格是5或6美元,到2006年,已飙升到14或15美元。如按国际市场价换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130多元(这是按明代的度量衡计算,那时一两相当于36.9克)。不过今天的白银实行大工业开采,成本较低。
另一种算法是按实际购买力来计算,价值至少还要增加三分之一,因为通货膨胀的缘故。以米价为例:明朝万历年间,一石米的价格浮动在七钱至一两银子之间。一石米重120斤,而明代的“斤”比今天的“市斤”要重(今天一市斤500克,明代为590克),所以明代一石米相当于今天141.6市斤。今日米价按一斤1.50元计算,明代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人民币210块钱左右,为了计算方便,就算200元吧。古代的度量衡制度,一两为十钱,一钱为十分。那么一钱银子相当于20元钱,一分银子相当于2元钱。
请记住这个比价:明代万历年间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致相当于今天人民币200元,一钱银子合20元,一分银子合2元钱。
1两=10钱=100分=200元
所以前面提到的那次聚餐,潘金莲赢了3钱,也就是60元,李瓶儿补7钱也就是140元,这顿饭一共就花费了200元。
潘金莲赢了60元钱就开心得不得了,不知是因为赢钱得到了快乐,还是因为出身过于寒酸,60元已经是个大数字了?从她得身世和性格来将,两者都有吧,既有简单快乐的一面,也有骨子里的高傲一面,既没有钱又鄙视钱,真是一个纠结的人。还是李瓶儿见过大世面,出手阔绰,经常出钱给姐妹们聚餐。
(六)
我们再以此类推看看《金瓶梅》时代运河一带的物价水平,以及西门庆一家的美好生活。
第二十一回,西门庆众妾约定每人出银五钱,或多或少,共凑了三两一钱银子,请西门庆、吴月娘吃酒。这个价格,约合今天人民币600多元。
第二十三回,李瓶儿下棋输了五钱银子,潘金莲张罗用三钱银子买了一坛金华酒(合60元),二钱银子买了猪头及蹄子(合40元),让来旺媳妇宋惠莲烧好,潘金莲、李瓶儿、孟玉楼等同吃,还给吴月娘留出一份,共花了100元。
蟹肥时节,吴月娘买了三钱银子螃蟹,请众人吃了一日(第五十八回),约花60元。当时物价之低廉,由此可见一斑。
仇英《清明上河图》
百多年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记述了一席螃蟹宴,按刘姥姥的估价,一斤可秤两三个的大螃蟹,每斤值银五分,约合今天10元;席中共用七八十斤螃蟹,约值银三四两。吴月娘请客的螃蟹肯定没这么多,就按一二十斤计算吧,每斤价格才合两三分银子(相当于今天4—6元),只有康乾时期的一半。这是由于白银的大量涌入,钱多物少,引发清代物价上涨的缘故。
《金瓶梅》中最丰盛的一席家宴,是第十六回西门庆出钱替结拜兄弟应伯爵过生日,在应家摆下酒席,十兄弟畅饮一日,还叫了两个“小优儿”(小演员)弹唱助兴,连同赏小优儿的钱,总共五两四钱银子,相当1100元。西门庆对朋友真够仗义,这些钱放在现在给兄弟过生日也不寒碜了。
不过同西门庆招待、奉迎上司相比,这样的酒席,又显得“寒酸”了。第四十九回,西门庆设宴招待新任巡盐御史蔡状元及东平府巡按宋御史。酒席上“说不尽肴列珍馐,汤陈桃浪,酒泛金波”,“当日西门庆这席酒,也费勾千两金银”。临去时,西门庆又让手下把两桌酒席送给宋、蔡二御史,其中包括“两坛酒、两牵羊……一副金台盘、两把银执壶、十个银酒杯、两个银折盂、一双牙箸……”统统装入食盒,“共有二十抬”。这个“饮食”账里,还包括金银酒器,实在无法算清。
吃的加上赠送的礼物至少在3000两银子,约合现在的60万元,西门庆为了结交官员真舍得下成本,出手相当阔绰,后面真是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不过他尽管出手大方,看得出仍然是小地方的企业主,放在今天,超级富豪打点关系,结交权贵,已经非同昔日,据说刘汉当年为了在云南获得某个矿产资源,请当地高层吃顿饭就花费百万,很多食材都是当天空运过去,非西门庆这种小土豪可比拟的。
官绅财主的饮食状况如此,底层百姓也应有口腹之欲。不过填饱肚皮,是他们更迫切的愿望。西门庆的女婿陈经济,由饫鲜餍肥的财主子弟沦落为乞丐,包工头侯林儿请他到“食荤小酒店”吃酒,是“四盘四碟,两大坐壶时兴橄榄酒……两三碗温面”,连酒带菜,共花了一钱三分半银子(第九十六回),合今天27元。底层社会的饮食消费,由此可见一斑。
跟现在大排档搓一顿差不多。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