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与风水_建筑文化与地理环境有关系吗

家居风水 · 2024-10-16 08:20

建筑学与风水,建筑文化与地理环境有关系吗?

建筑文化与地理环境确实是有关系的,而且特殊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下,建筑有很大差异,很能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

先看看国内的例子:

无窗房

沙漠附近的房屋有着厚厚的泥墙,没有或只有很小的窗户。这样,白天可以减少太阳热量的进入,晚上可以使热量不会迅速散失。

生活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的人们,还在泥屋前搭以葡萄架,盛夏葡萄枝叶茂盛,掩覆房舍,降温效果更好。

仓房

我国塔里木盆地干旱地区,极少降雨,房屋不用考虑泄水问题,所以屋顶是平坦的,可以利用来曝晒粮食。

粮食堆在露天,只受日晒,不用担心雨淋。

高脚楼

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湘西、黔西南的苗族地区,气候炎热,雨量丰沛,尤其在雨季就更加潮湿,地势较低的地方很容易积水。

住房要求防潮去湿。当地盛行一种高脚楼,下层作畜舍,上层住人,既凉爽通风,又可使住房较干爽,还可以避免蛇兽的侵害。

窑洞

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就地取材,在黄土崖下边凿一洞而居,名为“窑洞”。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特别在冬季,能抵御寒风的侵袭。

骑楼

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城市,如广州、厦门、南宁等地,街道两旁的房屋,从二楼延伸到人行道上,成为一道行人走廊,这种建筑被称为“骑楼”。

骑楼为了对付夏季阳光的强烈照射和阵阵对流雨的侵扰。行人在“骑楼”下来往,既可遮荫,又可避雨。

蒙古包

草原上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房屋叫“蒙古包”,它是用厚实的毛毡和毛皮制成的帐篷,容易拆卸和捆扎成包。

温带草原夜间气温低,蒙古包封闭得也比较严密。

国外的例子

叶子房

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炎热、潮湿是气候的主要特点,房屋就要尽量通风和降温。

例如,太平洋上的岛国西萨摩亚,农村住房是用一根根树干围起来,成圆形或椭圆形,顶上覆盖着椰子叶,房子没有墙,四面通风。

雪屋

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常用雪垒成砖,做成圆顶雪屋。

房屋做成后,在室内烧一把火,雪砖就会融化,将砖间的空隙密封;再在雪下挖一个通道进入屋内。这种雪下通道使冷空气不易进入室内,而暖空气却可聚集在圆顶屋内。

因纽特人常爱半 *** 居住在圆顶屋内,除了留一小孔通气外,由于圆顶屋密封得好,人的体温和一小盏油灯的热量,就能使室内温度升高。

房子半边盖

我是陕西富平人,就加杂点私货,说说这个陕西八大怪之一“房子半边盖”,这也是一个建筑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的例子。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房子屋顶一直都是“人”字形结构的,但在关中地区,很多传统的老房子却都是“半边盖”的。

进了门,越过照壁左右两边便是厦子房,也就是偏房。可以住人,也可以当厨房或者放东西。而中间正对着的则叫做安间,也就是上房,一般住长辈或者主人。

“安间”和“厦子房”这种极富关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房子,其实是有着不少的讲究和作用的。

之一,关中地区春秋干燥且多风沙,夏天热冬天冷。这样的房屋布局和盖法不仅冬暖夏凉,还能防风沙。

第二,因地制宜,以前关中地区盖房子,是很少用到砖头的,都是用黄 *** 成的土坯(俗称“胡基”,以前人盖房子,都是自己打胡基,我家老房子就是我父亲自己打胡基盖起来的),墙体完成后,外面裹一层黄泥,黄泥里面加麦秸或者小麦谷壳,既保暖又结实。

而且半边盖的房子还可以“伙墙”,就是和邻居共用一面墙,不仅减少占地,还能更好的保温,十分经济适用。

我家邻居在我上初中时盖房子,还是选择了将平房一面墙直接盖在了我们两家公共的土坯墙上,虽然公共墙十几年了,但依然结实。

第三,以高大的背墙和四合院似的结构相结合,使房子可以更好的防御野兽和坏人的入侵,提高了房子的安全保障水平。

第四,关中缺水一直是一个问题,而半边盖的设计可以把屋顶流下来的雨水收集起来,到自家的留到自家水窖里,方便用水,缓解家家户户缺水的问题。

现在虽然吃水问题解决了,但在十年前,我大姨家里,在快要下雨时,是要赶快清扫天井,收集雨水的。

第五,与淳朴的关中百姓的人之有关,“水”是一种财富的象征,自古便有俗语“肥水不流外人田”,将雨水收集到自家,也是聚财,财不外泄。

这与陕西另一怪,“姑娘不对外”有着相同的思想。

如今的关中地区,半边盖的房子都是老屋了,现在盖的房子都是平房或者小洋楼了,终有一天传统的关中老屋会和我们说再见,其它有特色的建筑也会渐渐消失,这些有特色的建筑,以后也只能在照片或影视作品里见到了。

建筑风水学中的汗池是什么?

就是池塘的意思,多数为半月状为佳,古代人怕月盈则亏所以多数都是半月状的。 还一个意思是古人为防止旱天而挖的 蓄水池。

传统风水文化所体现的建筑美学有哪些?

传统风水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主要在微地形对小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等方面,中国风水学的建筑设计要点和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由依靠现代科技手段、现代材料、景观美学等,逐渐向人与环境、人的生理精神需要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方向发展。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的建筑设计及古建筑设计经验形成了对风水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的独到见解与认识。

风水起源与传承?

一.什么是风水?

风水学又叫堪舆学,在一般人的心目当中既神秘又朦胧!历史上最早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一般说:是指一种术数和技巧,指导人们如何确定阴宅和阳宅的位置和朝向,布局,营造等 *** 。

风水学研究的范围涉及住宅,宫室,陵墓,寺庙,村镇,城市的规划等。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风水。涉及到活人居住生活的建筑称为阳宅风水。现在也有人叫建筑风水。

从本质上说,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一种广为流传的民俗,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同时也是调整气场布局来改变命运的更高玄学!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舆之道乃天地之道也!

风水的内涵就是天文地理的总称。概括的讲风水就是方向位置吉凶学!

美国周期研究基金会总经理杜威博士曾撰文称:人类的行为受到一股强大(或许是宇宙)的力量所左右。这些力量左右着兴盛和衰退,富裕和萧条,它控制着多数产品的产量,不仅限于农产品,连工业产品和矿产品都包括在内。除了控制总额的涨跌之外,也控制着价格。它还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情绪变化!

英国传教士伊特尔称:中国风水是自然科学的另一名称。

英国著名科技史权威李约瑟:视中国风水为准科学。

美国城市规划权威凯文.林奇:视中国风水为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

在我国东南大学何晓昕教授在《风水探源》一书中说:风水理所当然的是传统建筑理论的一部分。

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在《风水理论研究》论文集里认为:风水实际上是集地质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 *** 性很强的科学。

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所长孙风歧教授认为;风水说,不是迷信。是古代的一种景观,生态观。是中国古代生态观的建筑理论!

笔者认为风水就是古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一套趋吉避凶的术数。作为一种术数和文化能够流传几千年,必然有它存在的科学价值!

二.风水的起源和传承

早在先秦时就有相宅活动,一方面是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看死人墓地。先秦看宅没什么禁忌,还没有发展成一种术数,也没有那么多的迷信色彩。

汉代是一个充斥着禁忌的时代,出现了(移徒法,)(图宅术)(堪舆金匮)(官宅地形)等风水书籍。有个叫青乌子的人撰有(葬经)后世的风水师奉他为祖宗。

魏晋时出了管辂,郭璞这样的大师,管辂是三国时平原术士,以占墓准验而闻名天下。郭璞的故事就更加神奇,在《葬书》注评中有详细介绍。

南齐时,衡阳地方有一怪俗,人生病就认为是先人为祸,必须挖祖坟洗尸骨,洗骨除崇。

隋朝宰相杨恭仁移祖坟时,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往相地。当时相地最有名的是萧吉,他曾经给皇后择吉地,当皇帝不听他的建议时,他已经预测到隋朝的气运不长了。

唐朝是风水发展的鼎盛时期,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张悦,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延翰,曾文辿等一大批风水名师。其中以杨筠松最负盛名,在他四十五岁时,因黄巢作乱,他把宫廷里的风水书籍携出,途中传授与曾文辿,廖伯瑀二人。从此只有在皇家专用的风水术得以流传民间。人称杨筠松为救贫先生!

宋代的风水名师特别多,有赖文俊,陈抟,吴景鸾,傅伯通,徐仁旺,邹宽等。

明代刘基精于风水民间流传着许多刘伯温的风水故事,朱元璋定金陵就是刘伯温相的地。

到清朝,有蒋大鸿(人称:杜棱狂客),章仲山,沈竹礽等一代风水名师。

一直到民国,风水术在中国 *** 还有着很高的社会认同感。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了 *** 的浩劫,把风水打入了封建迷信的行列。对我国的风水文化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幸得有些风水资料在港台及东南亚等地得以完好的保存和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对现代城市建设意义?

”中国建筑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及“象天法地”的堪舆风水观念,是中国建筑美学及生态学的深层文化内涵,也是从古至今影响世界的内在源泉。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建筑在理念不断创新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回归传统,借鉴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与思路,更加讲究文化归属感,注重天人合一,包括“样式雷”在内的古典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的设计建造中,也进一步得到广泛应用。

更新于: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