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入坟断_带他回老家安葬被村里拒绝入祠堂该怎么办

家居风水 · 2024-10-12 08:26

风水入坟断,带他回老家安葬被村里拒绝入祠堂该怎么办?

不知你是哪里的,怎么跟我们这里一样的习俗。

在我们金华兰溪,过去也有这样的习俗,凡是村里人死在外面的,一律不准进祠堂。棺材只能停放在村里百步以外,在哪里搭建一个帐篷,点灯、守灵、招收、游十殿、过奈何桥、做道场超度统统都在这里举行。

记得那是1970年,我们村里的一个孕妇难产,被送到了兰溪县人民医院,由于产妇大出血,小孩是保住了,可产妇却永远的闭上眼睛了。当时由于交不起医疗费,尸体已经送太平间了,是村里几个胆子大的人晚上偷偷爬进太平间,才把尸体偷远了出来。四个人抬了一个晚上,60里路,到第二天中午才抬到村外。此时,已经得悉此事的祠堂官长,早己在村外等候多时了。等尸体一抬到,祠堂官长就叫他们停下来,不要往村里抬,这种事晦气,关系到全村的命远,我在村外搭蓬做灵堂。这户人家也没办法,只能按照祠堂官长说的去做,否则出了不吉利的事谁也承担不了。后来我记得还有三四个死在外面的人,都没能进村祠堂。

直到2009年,农村实行火化以后,村里就逐渐改变了这个习俗,现在不管你死家里的,还是亡外面的,只要是送骨灰盒回村里下葬的,都可进入村祠堂。

记得2010年,村里一个 *** 从娘家回来,是骑自行车的,不想下波车速太快刹车失灵, *** 被当场摔死。得知消息后,丈夫请了4个人,把老婆直接送 *** 火化了,骨灰运回来后没有直接送祠堂,而是先把老婆的骨存放在家里,之后才跟祠堂官长一班人坐下来商量进祠堂的事。

理由,火化的骨灰都是从外面远回来的,人家都可以进祠堂,我家也要进。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破除习俗,只要是村里人,不管死家里的还是死外面的,一律都允许进入祠堂。

这就是我们村里的事,像你父亲在城里过世,就是跟我前面说的是死在外面的人,有的村是有这个习俗不准进祠堂的。如果这个习俗始终没有改,那你也没办法,你一家人也敌不过一村的人,有封建迷信的村是要叫你包三年清洁的,这么大的事谁都不敢担保村里三年不死人。所以我建议你还是按照村里的习俗来,进不进祠堂其实没有什区别,都是人的思想在作崇,大可不必。

不过也可以按照我们村里人的办法,先把你父亲的骨灰远回家里安放几日再进祠堂,这样跟村里死人火化远回来是一样的,你可以进一步跟村干部协调,最终肯定会拿出一个好的方案来,真的不行也不要强求,人死如灯灭,没有什么好计较的。像现在城里人有哪个死人进祠堂的,都不是露天灵堂吗?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习俗?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农村丧葬规矩各地都不相同,这里的不相同指的是细节上有出入,大规矩上还都是差不多的。

这主要是因为各地的风俗习惯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地方停灵三天,有的地方停灵五天,有的则是七天,这些就是细节上的不同。大致相同的地方则是都会守孝,比如我们常说的“伏三”、“四七”、“百天”、“周年”、“三周年”。

但是,守孝也是稍有区别的,大方向相同,可小细节总有出入,这主要是我国地大物博,所谓十里改规矩,百里不同俗,都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在老人去世已经下葬后,还有什么规矩是需要注意的呢?

黑嫂个人对于农村丧葬习俗非常有兴趣,所以了解的也比较多,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但由于各地规矩有出入,所以黑嫂所说仅代表我们这里,黑嫂坐标在豫北。(图片也是我自己拍的)

一、关于过“七”

人去世下葬后,头一个需要纪念的是日子是“伏三”,也叫“复三”,也就是出殡后的第三天,在过去,这一天是需要动亲戚的,亲戚都来,大家去坟上上坟,然后回来吃顿饭,这就结束了。

伏三过后就是四七,所谓四七,就是四个七天,也就是二十八天,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不是从出殡后开始算的,是从人去世那一天开始算的。这一天,也是亲戚要来,过程和伏三都差不多,上坟和吃饭。

由于伏三和四七相差的天数并不多,而且过程也差不多,所以现代人将这两个规矩给简化了,就是伏三和四七集中在一天给办了。选的日子就是伏三这一天,也就是人出殡后第三天,亲戚来了后,上坟吃完饭回去,到了四七时就不用来了,等于两个日子一起过了。

这是去世头一个月需要办的,后面还有无数的日子要办。主要是办“七”,比如五七,比如七七。

就是以七天为间隔,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伏三和四七,剩下的办七并不用亲戚再来,就是老人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女儿、女婿,这些亲近的人一起到坟上给老人上坟就可以了。

当这些七办完好,就要进入“办年”了。

二、关于办“年”

古代人讲老人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清朝官员父母去世,儿子要丁优三年,其实也就是守孝。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办完七七,就不再办七了,剩下的就是办年,啥是办年呢?就是逢年纪念。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办年不是以我们常常过的年为单位的,是以老人去世那一天为起点开始算起的。

比如说老人三月初五去世,那到来年三月初五就是一年,以此类推。

一般情况下,农村对于一年和二年是不会大 *** 办的,一年和两年时,但这里面也有区别。

一年时,是需要动亲戚的,也就是亲戚要来,过程仍然是上坟和吃饭。而二年时则不动亲戚,就是儿子女儿们上下坟就可以了。

到了三年时,则又要隆重许多,其实这个办三年是远古流传下来的,因为古代讲究守孝三年,三年过后才算出孝,所以,这个三年要大办一年。

这年三年的过程,其实跟老人去世时要 *** 办的流程是差不多的,唯一不同的是,这已经是半喜丧了,大家没有那么悲伤,毕竟已经三年了,守孝三年期满。过后,家里过年时也能贴对联了,也没有别的忌讳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农村人忌讳闰月,比如说老人三周年的这一年有闰月,那么就会提前到二年把三周年给办了。

三周年结束,守孝完毕。

最后:最后黑嫂仍然要说,这只是我们这里的规矩,由于各地的风俗不同,所以没有代表性,只代表我们这里。另外,这个丧葬习俗,个人认为是纪念老人的一种特殊风俗习惯,这跟迷信完全无关,我们中国人讲究个孝,而这也是体现孝的一部分。所以,一些人认为这是糟粕需要抛弃时,黑嫂是不赞同的,流传下来的,的确有糟粕,但对于孝这件事,永远都不会成为糟粕,您认为呢?

我是黑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

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谁更能代表杭州?

作为一个非杭州人,来比较下《白蛇传》和《梁祝》。

首先我是非常羡慕杭州人的,因为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他们占了两个,剩余的有《牛郎织女》和《孟姜女哭长城》。

但最能代表杭州的,必须是《白蛇传》。

我的理由很明确——

梁山伯和祝英台走过的地方太多。

我们都知道梁山伯和祝英台一起在杭州读了三年书。

这期间,两人相爱,谱写出爱情童话。

读书的地方,叫万松书院。

这个万松书院,在杭州也是比较出名的,它直接就被西湖包围着一面,号称西湖十景之一。

风景好,爱情好,又有青春的记忆。

说一句《梁祝》因杭州更加美好,并不过分。

可万松书院,只是《梁祝》的一部分。

河南省汝南县的梁祝镇:

传承千年绝唱,见证永恒爱情。

丝毫不逊色。

化蝶双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

其实光梁祝文化的发祥地,现在就有十几个。

比如安徽省六安市的舒城县。

传说故事与历史上面的传说,与当地的地域名称地点居然达到了完美对应。

所以,一提《梁祝》,对其还是有一定的模糊印象。

不像《白蛇传》,一说它,只会想起杭州。

西湖断桥,白娘子和许仙相会的地方。

这么美,无出其右。

和西湖断桥同样独一无二的还有雷峰塔。

《白蛇传》里,白素贞就是被法海打败,给压在了雷峰塔下。

这个地方,实际也没啥看头。

但就是因为它和爱情故事紧密的联系起来,所以才变得神秘和有魅力。

单独看唯一性,《白蛇传》无疑是更能代表杭州的,没有这个故事,西湖断桥和雷峰塔必将褪色。

影视剧的影响力,《白蛇传》更胜一筹。

说起对《白蛇传》的影视改编,赵雅芝主演的《新白娘子传奇》传播久远。

几十年来,人们依然对其记忆犹新。

但对《梁祝》的改编,鲜少有经典,别说达到《新白娘子传奇》的高度,就连一半都很难。

唯有小提琴协奏曲中的《梁祝》可比较一番。

听和看,还是有些区别,就像达芬奇分析的那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白蛇传》历久弥新。

一直到今天,它在影视剧的表现,都有自己很强烈的位置。

如同金庸剧,一遍遍被翻拍。

还不是受欢迎吗。

就连有关《白蛇传》的动画电影,都得到极大的认可。

足以说明许仙和白娘子的人物吸引力。

同样,杭州的美,也不可避免的再一次展现在观众面前。

《梁祝》就差点意思。

它的影视剧改编之路,既不新奇,也不频繁,丰富更谈不上。

其背景,远远不及《白蛇传》的杭州印象,既深刻又明晰。

结论显而易见,《白蛇传》更能代表杭州。

当然了,杭州的美,也不是一个《白蛇传》能代替的。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还说呢: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杭州,始终是令人向往的。

中国的烧纸起源于什么时候?

关于纸钱,来源已久,纸钱一般是用来烧的,但有些也不烧,比如死者出殡的时候,家人就会在路上撒纸钱,这叫“买路钱”,是阴间的过路费,不收买小鬼的话,会受到小鬼的报复。

还有一种“墓纸”,也是纸钱的一种,一般用于清明节扫墓是,压在坟上,也有一种墓纸是剪成条状挂在墓上,这种被称为“挂钱”。

但大多数纸钱还是用来烧的,为什要烧纸,说法很多,我所知道的就有4种,跟大家分享一下。

1、起源于南北朝

这个说法记载于南宋人叶寘所著的《爱日斋丛钞》,说南齐废帝特别相信鬼神,他经常把纸剪成钱的样子,于是就有了纸钱:

“南齐废帝好鬼神,常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而有纸钱”

束帛,就是把五匹帛捆成一束,作为礼物用。

2、起源于盛唐

明朝人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有一段纸钱起源于唐朝的记载。

唐朝时期经常发生一些鬼神之事,于是人们就用纸钱替代帛用来焚烧,被称为“火纸”:

“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北方用切条名曰板纸。故造此者名曰火纸”。3、起源于东汉

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名利双收,于是她嫂子就眼红了,挤兑着他哥蔡莫去学习。谁知道蔡莫学艺不精,做出来的纸十分粗糙,跟蔡伦做的完全不能相比,根本没有人买。

嫂子急了,心生一计,她假装自己死了,蔡莫就在她的“尸体”旁边烧纸(自家做的),一连烧了几天,嫂子一咕噜坐了起来。

她跟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她本来都死了,被几个小鬼押着去阴间报道,蔡莫烧的纸到了阴间,都变成了钱,她用钱收买了小鬼,放了自己一马,所以活了过来。

人们一听,这简直是续命良药,便争先恐后地买纸烧给亡人,这样就形成了烧纸的习俗。

4、起源于原是崇拜

中国人本来就有祖先崇拜,你可以不信鬼神,但是一定要信自己的祖先。

在最开始人们祭祀的时候,就会用一些有价值的物品放在坟前,以表敬意。甚至会有一些陪葬,帝王家陪葬丰厚,普通人家也会放些日用品,以免祖先到了阴间没法生活,这些陪葬品中,就有钱,或是真金白银,或是几个铜板。

那毕竟是普通人居多,哪有那么多钱去陪葬呢,于是人们就把陪葬改为烧一些东西来替代,先是烧帛,但是帛也很珍贵啊,后来有了纸,人们就开始烧纸钱了。

时至今日,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很多地方不流行或禁止烧纸了,而是采用献花等方式祭奠先祖,这称得上是一种进步,但是不论烧纸还是献花,都是人们心中对于先祖的一种祭奠和敬畏,这个传统是不变的。

有些人说,人都死了,你还祭奠什么,真是迷信,我想说,记住一句话,祭奠亡魂,慰藉的是生人。

孤心泣余恨?

谢谢邀请。

上联:孤心泣余恨。

下联:骏马嘶烈风。

更新于: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