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回,此回由汤由汤实两兄弟从家乡赴黔开始,到父子三人准备返乡结束。
先是途中遇到劫盐事件,可以看到商、绅、官之间的互相依赖,同时又互相牵制的局面。到了剿苗事件时,又可见边疆文武官员不能协同作战,彼此掣肘的情形。武官有功于朝廷,结果却被降 *** 告老还乡,可见朝廷的昏聩不明!这与前面的萧云仙的结局似乎异曲同工。
第四十四回,此回汤奉汤奏老兄弟相聚为略。汤镇台回到家后,见到侄子汤老六不成气候的样子,十分生气,狠狠斥责!又看到两个儿子的学识太差,就想请教书先生。于是就由萧柏泉引出了余有达。但余有达拒绝应聘。余有达的父亲已过世多年,他与弟弟余有重因找不到好地,一直未葬。这个可见他们多么贫穷,但讲究礼制。不过那么相信风水,真是愚昧。此回中讽刺五河风俗一段,可见作者愤慨之情。
第45回,续写余特余持两兄弟的故事。余特在无为州曾收人钱财,帮助打了一桩人命官司,但用的是弟弟余持的名字。现在案发,差役去捉拿余持。余持以没有到过无为州为由,帮哥哥反复应付差役。三番五次,打发了差役后,有人请余特的堂弟余敷及余殷帮忙看风水,并请余特余持作陪。余敷及余殷高谈阔论,余特并不以为然。但哥两个还是去找了张云峰帮忙择地及择日期安葬了已过世多年的父母。文木先生对这哥两赞其恪守道德礼教,但又对其犯法违纪进行揭露。
儒林外史余特余持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也不乏兄友弟恭形象,较为典型的有余特。余特、余持兄弟是遵循人伦纲常的孝悌君子。他们像是暗夜里的灯火,可将人心导向光明。
余特、余持两兄弟在小说中,是一对不可忽视,也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形象。他们最引人瞩目的表现是尽孝。邻居家失火,不得不把父母灵柩抬出。而当地风俗认为,抬出的棺木如再抬进家门是“要穷人家”的,众亲友都劝他们就此下葬,但他们宁可“穷死”也要把灵柩请进中堂。
余特身陷官司,而余持恪尽悌道,余持对兄长的赃事给予包办,不辞劳累多次顶抗官司,替兄受罪。值得一提的是,余特、余持兄弟生活的五河县,在作者笔下是一个“礼义廉耻都灭绝了”的地方。个个都想巴结彭家和方家,就只有这弟兄两个守着祖宗的家训,闭户读书,不讲这些“隔壁帐的势利”。他们洁身自爱、兄友弟恭的行为,与当地趋炎附势的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余氏兄弟如青莲般出淤泥而不染,可谓君子也!
其实古籍上所说的昆仑山和现在的昆仑山是不是一座山还有待考证。
因为《山海经》中记载有“海内昆仑之虚”,后世学者便认为既有海内,必然也有海外,认为昆仑山有海内海外之分,后来又出了大小昆仑的说法。
现今有部分学者认为此昆仑非彼昆仑,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昆仑山和书中所描绘的昆仑也不太一样,在《山海经》《淮南子》中,对昆仑山的描述是黄河的源头,高一万多里,盛产玉石,不死树,还有各种奇珍异兽。
是黄帝在人间的行宫,西王母的瑶池也在其中。
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昆仑山只一座高大俊伟的山脉。
除了《山海经》,史书中对昆仑山的最早记载是在《穆天子传》中,周穆王在西行途中,曾经到过古昆仑,参观过黄帝留下的宫殿遗址,并派了兵士看守保护,如果记载准确,那么周穆王应该就是唯一到过黄帝行宫的历史人物。
不过遗憾的是《穆天子传》缺了首页,也就是说穆天子西行从哪里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但此书也给出了一个总里程:宗周—河宗3400里河宗—西夏 *** 0里西夏—河首1500里河首—昆仑700里。
根据算法,周穆王所到过的昆仑山位置大致就是西北方,新疆和田的位置。
不过于这座山准确位置记载应该是由汉武帝确定的,当年张骞出使西域,了解了很多西北情况,他回来之后报告汉武帝说黄河源头就在于阗,但是他认为昆仑山还在更西边的位置。
不过汉武帝不这么认为,他见“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不正好和古籍中记载的昆仑山如出一辙么,于是拍板定案,昆仑山就是于阗的南山,此后这一命名延续至今。
这样说来《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所记载的昆仑山和汉武帝所记载的昆仑山其实不一定是一座山的。
西域文化其实本身就有神秘色彩,一是因为那边离得很远,和中原文化不太一样,二是那边太过辽阔地广人稀,很多东西都很难考察,比如沙漠。
再加上古书里面的渲染,又是道教圣地,所以昆仑山自古以来就被蒙上神秘面纱。
关于昆仑山龙的秘密则是06年流传出来的龙的照片,其实久以前昆仑山就一直有传言称,昆仑山是真龙所在地。
而且许多走新疆入 *** 的公路,也即是新藏线的人,据说都看到过雪山上有冰封的真龙,不知道是真是假。
其实关于真龙现身,还有辽宁营口的一则坠龙事件,只是这件事没有太多线索。
昆仑山上的真龙吃人事件,图片被人拍了下来了,有人说按照片是合成的,但近日专家在研究的时候,发现,竟然是真的。
不过这种酷似“龙”的生物其实叫“洞螈”
这是一种两栖生物,发现于欧洲一些阴暗的洞 *** ,过去人们把这种生物误解为龙的幼崽,洞螈没有视力,身上近乎透明,尽管它们看不见东西,但是它们可以通过身上的感受器来感受讯息,来猎捕一些无脊椎动物。
所以在千百年前昆仑山上到底有没有龙还真的不好说。
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更大的水利发电工程,它对中国来说是意义重大的,耗巨资修筑的它,带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但是自从修筑成功之后,一直有传闻说三峡大坝里面有条巨蛇,因为在湖北民间传说中,长江三峡里有一条巨蟒,脑门上就像挂了一盏红色的灯笼,尤其是夜里,看起来更加明显。
更神奇的是,在修筑大坝的时候,确实发现了一条10米多长的缅甸蛇。
众所周知,当初建三峡大坝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蓄水防洪、发电供电和航运。而治理下游水患尤其是重中之重,想上古时期的人王大禹,他治水三顾家门而不入,花了大半辈子。而且在修建三峡大坝的时候,也属于到了各种困难,神秘的事情是一件接着一件。于是很多人都认为三峡这个地点很玄乎,不是有巨兽就是有龙脉,但是水患肯定是要治的,所以当时的人们还是将工程完成了。
当三峡工程初完工正在试水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巨大的怪物从水里冒了出来,用它船桨一样巨大的尾巴拍打着水面,好像尾部受了伤,在水里不停地疼苦的扭着身体,当时看到这幕的人们吓得肝胆欲裂,正当人们缓过神来,准备拍照的时候,这只巨兽突然猛的钻进了水里,消失不见,据当初的目睹的人们描绘,这只怪物就非常像一条巨蟒!
这件事情发生后,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有人说这条巨蟒应该是走蛟失败了才受的伤,因为前段时间的夜里确实时常打雷下雨,在七八月的季节比较反常。按照民间的说法,这是有巨蟒在走蛟了。而蛟也是民间传说中比较常见的生物,据说大蛇在深山修炼百年可以化蛟,期间必须经历许多劫难,最终才让入海进一步“深造”。
那么走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平时藏匿在山林河底的巨蟒,它们会等待一个时机,趁着倾盆大雨或山洪暴发的时候,趁机进江入海。但是巨蟒走蛟之时,会伴随着雷电天威降下,有的能成功入海,而有些则是被雷打死。
然而当初在三峡发现的10多米缅甸蟒,明显不像是传说中的那种大蛇。报道称,这条蛇全身布满斑纹,当时不少老百姓惊慌它会不会袭击人群。胆大的发现人当时还曾用木棍去挑起这条蛇,不过庆幸的是这条蛇并没有攻击他,可能是还在冬眠期,后来到来的专家鉴定这是一条人工养殖的蟒蛇,为了安全就将其带回了宜昌市野生动物园。
由此可见,关于说三峡大坝里有条巨蛇的传闻只不过是以讹传讹了,试问那条河里没几条蛇的
提起广西玉林,大概很多人的印象就是著名的狗肉节了。实际上,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玉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素来有“岭南美玉,胜景如林”之称,孕育了无数历史名人,我们取近代的几个历史名人作为代表。
一提及民国大名鼎鼎的新桂系,很多人的之一印象往往是李宗仁和白崇禧,但实际上,新桂系的创始人和 *** 是三巨头,除了知名度更高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另外一个巨头就是出身广西玉林的黄绍竑。而且,黄绍竑在桂系三巨头中排名第二,还要要高于“小诸葛”白崇禧。
黄绍竑,字季宽,1895年生于广西玉林容县一个望族家庭,1916年,毕业于大名鼎鼎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黄绍竑回到广西陆荣廷部担任排长。因英勇善战,黄绍竑屡立战功,并升任马晓军部之一统领,当时马晓军部的第二统领,就是白崇禧。
1924年,趁广西军阀混战之际,李宗仁的定桂军和黄绍竑的讨贼军联合,组成了定桂讨贼联军,李宗仁任总指挥,黄绍竑任副总指挥。定桂讨贼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先后击败了广西军阀沈鸿英、陆荣廷,击退了进入广西的滇军唐继尧、龙云,一统广西,三个年纪刚刚30出头的年轻人,成为了新桂系的首领。
广西接受广州 *** 改编后,李宗仁成为国民***军第七军军长,而黄绍竑则担任代表。1926年,广州 *** 北伐后,黄绍竑留守广西,对广西进行了大力的建设。他创办学校,发展教育,建立全省交通 *** ,整顿税收,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广西成为民国模范省之一。
1930年,在与 *** 争夺天下失败后,黄绍竑离开了新桂系,在 *** 的 *** 的任职,先后担任了湖北省 *** 、浙江省 *** 、内政部长等职。不过,黄绍竑离开新桂系,并非背叛,恰恰相反,他为新桂系融入了国民,为新桂系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黄绍竑留在了 *** ,并先后担任了政务院政务委员、 *** 委员,民革中央 *** 等职,1966年去世。
夏国璋夏国璋,字超然,1896年生于广西容县。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毕业后,夏国璋回到广西,一直在新桂系任职,成为老乡黄绍竑的麾下。1932年,夏国璋再次进入陆军大学学习。并在桂军中先后担任司令部科长、旅长、副师长等职。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担任174师师副师长兼522旅旅长的夏国璋,奉命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的之一场大规模会战,参加的军队人数已超过百万,也是开战以来最惨烈的会战。
参加淞沪会战的首批桂军为21集团军。夏国璋担任21集团军48军174师副师长,10月中旬,21集团军刚到达淞沪战场,包括夏国璋在内的桂军就马不停蹄的加入了惨烈的淞沪会战。
夏国璋奉命率部坚守桃源滨至谈家头沿线的阵地。战争初期,正是日军士气更高,战斗力最强大,装备更先进的时候,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之下,日军如潮水一般,连续几天向174师的阵地发动攻击,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
夏国璋率部与日寇反复厮杀,始终坚守阵地。11月中旬,为防止日寇截断中 *** 队撤退的后路,夏国璋奉命率部阻挡进攻吴兴城的日寇,夏国璋率一个旅与日寇血战三昼夜,坚守征地不失。11月21日,夏国璋在前线阵地观测敌情时, *** 机轰炸,壮烈牺牲。
首先说明一下,因为天气原因高宗的乾陵温韬没有盗掘成功,所以他并没有盗掘唐朝的所有皇陵,至于下场,当然是很惨的。
提起盗墓贼,很多人都会想到孙殿英,不错,东陵大盗确实在近代盗墓界称第二,没人敢称之一,但是这也就仅限于近代历史,放到古代历史,孙殿英还真不行。
其实盗墓这个行当历史久远,相传东汉末年的曹 *** 就曾经因为部队缺乏粮饷,而设立了摸金校尉一职,就是用来盗墓的,盗取的金银珠宝好供曹 *** 养军队。
可是曹 *** 盗墓这个历史上并没有定论,虽然袁绍和曹 *** 大战的时候,袁绍手下陈琳所作《为袁绍檄豫州》揭露了曹 *** 为了解决军饷问题而盗墓,并且还描述了曹 *** 派人盗掘了汉梁孝王墓的细节,可是史学界关于曹 *** 盗墓并没有定论。
虽然曹 *** 盗墓没有定论,可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温韬盗墓却是事实,这位盗墓贼可以算是历史之一名,他把唐朝所有的皇陵几乎盗掘了一遍,只有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幸免于难!
所以,民 *** 阀孙殿英只是盗掘了慈禧和乾隆皇帝的两座陵墓,对比温韬的唐朝十七座皇陵(仅乾陵幸免于难)来说,真是九牛一毛而已。
温韬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地方军阀,唐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国家没有统一的政权,虽然出现了五代十国,但是都是藩镇割据,没有真正的统一全国,都是地方政权。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兵就是王,温韬是京北华原人(今陕西耀县),出生时就天有异象,当时剧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迷信者遂传这个人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结果还真被言中。
温韬一开始就是强盗土匪,后来投靠在李茂贞手下,成为李茂贞手下的大将。李茂贞将温韬安排在了华原县,并且改华原县为耀州,让他为耀州刺史。温韬为了讨好李茂贞,他还冒姓李,取名为彦韬。
不过李彦韬立场并不坚定,后梁朱温攻打李茂贞时,李彦韬竟然直接投降了朱温,当然投降没多久,李彦韬一看朱温走了,立马又归顺了李茂贞。
李茂贞为了拉拢他,就以美原县为鼎州,建义胜军,以李彦韬为节度使。
后来后梁末帝时,李彦韬再次背叛李茂贞,投降后梁,后梁末帝改耀州为崇州,鼎州为裕州,义胜军为静胜军,即以韬为节度使,还把李彦韬的名字又改了回来,恢复温姓,名昭图。
温韬在五代十国可以说是“三姓家奴”,数次背叛主公,改投他人门下,属于不忠不义之人,这样的将领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温韬在长安为节度使多年,唐朝的皇陵都在他的管辖区内,这样一来,强盗出身的温韬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唐朝的皇陵几乎都盗了一遍。
关于温韬盗墓,正史和野史都有记载,据说李世民的昭陵就被温韬盗掘,史 *** 载李世民墓里有很多的前朝字画,其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很有可能在里面,但是由于温韬是个粗人,他才不懂这些字画的珍贵,让人把字画上的装饰品全弄下来,字画全扔了。
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新五代史》
甚至有专家认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唐朝之后没有再出现,就是温韬给弄坏了,可是让人不明白的是,《兰亭集序》这样重要的字画,温韬再不懂,也会有所记录,而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却无此贴。
所以,有专家猜想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可能不在李世民墓里,而是在高宗李治的乾陵里,乾陵因为没有被温韬盗掘,所以《兰亭集序》没有出现过,很符合现实。
据说,温韬也想盗掘乾陵来,不过在盗掘的时候,天空立马出现 *** ,一旦停止盗掘,天气立马好转,温韬也害怕遭到老天的惩罚,而放弃了盗掘乾陵,就这样乾陵算是幸免于难!所以,正史和野史都记载了温韬并没有成功盗掘乾陵,只是说了唐朝的皇陵除了乾陵,几乎无一幸免!
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考古编》
温韬盗掘皇陵,都是直接大白天明目张胆地干,派手下士兵直接挖掘,虽然五代十国是战乱时期,一般也没有人敢干盗坟掘墓的事情,温韬只能说是胆大包天,自然遭到了民众的反抗。
可是由于温韬是节度使,一个地区的土皇帝,他有绝对的权力,因此可以盗墓成功。
不过温韬盗墓之名让他臭名昭著,又以狡猾善变著称,所以最终还是难逃被杀的命运。
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政局不稳,经常改朝换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灭了后梁,温韬立马投降了后唐李存勖。
温韬一开始也怕李存勖不接受他,毕竟他也知道自己“三姓家奴”和“盗墓贼”的称号声名远播,于是就让人贿赂了庄宗李存勖的刘皇后。
刘皇后为人贪财,平时就喜欢做生意敛财,大臣们给庄宗李存勖送礼,还得给皇后一份,就这样温韬用盗墓得来的钱财贿赂刘皇后。刘皇后给庄宗说了不少温韬的好话,庄宗也因为确实需要人支持自己,就厚待了温韬,庄宗还给温韬赐名李绍冲。
庄宗的大臣郭崇韬说:“温韬是盗掘皇陵的贼,不可以宽恕的!”但是庄宗却说:“已经答应宽恕他了,不能失信于人!”庄宗让温韬继续回去任节度使。
庄宗李存勖虽然建立后唐,但是他仍然是一位昏君,本人贪财好色,不能同将士同甘共苦,崇信宦官,纵容皇后干政,杀戮功臣,最终手下反叛者居多,郭从谦反叛时射伤了李存勖,没多久李存勖就死去。
后唐皇位又被李克用(李存勖的父亲)的养子李嗣源夺得,李嗣源就是后唐明宗。
明宗李嗣源登基后,对于温韬的为人是深恶痛绝,为了给天下人一个表率,决定处治温韬。明宗把温韬关进监狱,后来虽然让他解甲归田,可是第二年又把他流放德州,最终赐死。
明宗之所以处死温韬,肯定与温韬的为人有关,这样一个见风使舵,挖墓掘坟的贼人,以后不一定不反他明宗,不一定不挖他明宗的坟墓,所以处死温韬是比较好的选择,还可以获得天下人的支持。
小结:温韬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可以称为盗墓之一人,孙殿英在他身边只能称为“ *** ”。不过温韬的所作所为,也给了后世之君一定的启发,那就是死后不要厚葬,厚葬容易遭盗墓贼惦记,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不可能一直延续下去,万一王朝覆没,皇陵自然就没有了保护,被盗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后周的太祖郭威就受到了启发,坚持薄葬。
温韬呢?作为掘坟盗墓的小人,自然受到了万人的唾弃,再加上温韬的狡猾善变,注定了他肯定会死于非命,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五代时期的节度使都差不多,没有几个有帝王像的,都是武将莽夫,都是为了生存。温韬的死,和他盗墓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