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祭祖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民间将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十月初一
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1、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
2、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
3、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秦始皇垂涎其美貌,欲纳为妃。孟姜女不畏强暴,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
因很多人对寒衣节祭祀、“烧寒衣”的注意事项不是十分清楚,本命年特整理了寒衣节的祭祀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等,供大家参考。如果对祭拜的具体步骤不清楚,可以咨询本命年各店面。
一、寒衣节祭祀流程
1、祭祀人员准备祭品
祭祀人员采购物品:五色寒衣纸(四套)、衣裤(纸)冥衣(四套)、酒一瓶、火柴、冥币、元宝,饺子、粉笔,香,蜡烛,水果,糕点等食物。
2、祭祀时间
1)祖坟祭祀:中午十二点之前
2)异地遥祭:
①早上:4:00—6:00之间—南方某些区域
②早上:7:00—12:00之间—北方某些区域
③晚上:18:00—00:00之间—西安周边区域
3、祭拜地点
1)家中有祖坟且祭拜方便的,可直接去墓地祭拜
2)身在异地且不方便回家祭祀的,可选择少有人的路口进行祭拜
4、祭拜的具体步骤
1)在祖坟祭拜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摆放供品
将准备好的供品放入盘中,供品要均为单数,一般为(3、5、7、9)数,然后摆放至供桌之上。一般放三盘或五盘。
第二步:点蜡烛上香
将准备好的两只蜡烛放置供桌之上,并用火柴点燃,然后点燃三支香,拜三拜,左手插入香炉。
第三步:烧冥币,元宝,纸衣裤
将冥币,元宝,纸衣裤在“聚宝盆”中点燃,焚烧,洒酒,直到燃尽为止。
第四步:感念祖先
边烧边祷告,汇报一下家里的喜事与好事,让先人在那边安享太平,求祖先许愿保佑。烧完寒衣后,鞠躬,静默给先人致哀。
第五步:祭祀后续
需保证祭祀完成后蜡烛,以及冥纸等烧完为止,这样先亡人就可以获得完整的祭品,且更好的庇佑在世之人,再者祭祀要文明,谨防火灾。图片
2)在异乡遥祭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找地点
寻找烧纸的地点,找一个朝向祖籍方向的地点,最好选择在十字路口,或者大路口。(城市里人多车杂,安全第一。祭祀以不给别人、不给社会造成麻烦为首要考虑因素。秋季干燥,注意防火)
第二步:画圈
找到地点后,先在地上用粉笔画一个不封闭有小开口的圆圈,让先人能够获取祭拜福报。在圈外再画个圈是为犒赏五方土地和虚空过往。
第三步:摆放供品
将准备好的供品放入圈内,供品要均为单数,一般为(3,5,7,9)数,外圈也需要放一些供品(饺子一盘、酒一瓶、旺旺雪饼少许)
第四步:点蜡烛上香
将准备好的两只蜡烛放置圈内,并用火柴点燃,可以用一次性纸杯放一些土当做简易香炉用来插香,将香点燃。然后点燃三支香,左手插入其中。
第五步:烧冥币,元宝,纸衣裤
将冥币,元宝,纸衣裤在圈内点燃,焚烧,撒酒,直到燃尽为止,在另一个圈内也许烧少量的冥币。订阅号易经天下。
第六步:感念祖先
边烧边祷告,汇报一下家里的喜事与好事,让先人在那边安享太平,求祖先许愿保佑。烧完寒衣后,鞠躬,静默给先人致哀。
第七步:不回头
待纸基本焚毕就可以回家了,回家时不要回头,有人叫不要答应。进门之前用手在身后掸掸或照水盆之类。
第八步:祭祀后续
需保证祭祀完成后蜡烛,以及冥纸等烧完为止,这样先亡人就可以获得完整的祭品,且更好的庇佑在世之人,再者祭祀要文明,谨防火灾。
图片
祭祀祖先要做到七诚
第一,行为有敬。行为端正,在坟地,烧纸要有烧纸的样,跪要有跪的样,行为有敬。比如给去世的人磕头,是连磕三个头的,磕头一定是头往下连续点三次,这是给去世的人磕头。
第二,出言有敬。出言有敬非常重要,言语只能赞扬去世人的功德和对你的帮助,切不可揭人伤疤,上坟的时间千万别说这类话。
第三,发声有敬。在墓地不要大吼小叫,不要说一些与祭祖没有关系的言语,我们进了墓地是非常严肃的,要不就是念太乙救苦天尊,边烧纸边念,要不就心里念。祭祖时一定要发声有敬,声音不要高低不匀,不然孩子对你说话会没大没小,直呼其名啊!
第四,先后有敬。谁先上香,谁后上香,一定要符合礼仪,由长到幼,由男到女,这叫长幼有序。或者纸比较多了,大家都围在一块共同烧也可以。可是点香,点纸的第一把火,一定是最年长者。礼节上面一定把这个序要排好。
第五,进退有敬。我们要进退有敬,如何进退是非常重要的。进坟地的时候要非常的肃静,要低视看着祖先的墓碑墓地。不要在坟地以后东张西望。在形态上面进退有敬,要有一种悲哀的心。烧完香、烧完纸以后,先后退三步,转身再走,这是个礼貌问题。现在很多人都不注意,烧完纸转身就走。
第六,临近墓地有敬。墓地可能是一个大型公墓,我们不光要尊敬我们的祖先,对别人家的祖先也要尊敬,进到墓地以后不要大声喧哗。
第七,祭祀行礼有敬。人在墓地,不要在上坟的时间三心二意,操心这个操心那个。
寒衣节的历史变迁
周代祭腊日
最早的是来源于周人的腊祭日,农历十月初一日,周天子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记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大行奖赏抚恤。腊祭时,要以捕获的猎物为祭品,由天子依照祭祀礼仪,向天地诸神祈祷,并祭祀历代祖先。这一天,也是朝廷慰问农人,颁布新令的时间。
诗经流火授衣
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句。农历七月以后,大火星(即心宿二)向西偏移,知暑渐退而秋将至。到了农历九月结束,就要添加冬天衣物,天气就要寒冷。十月涤场,朋酒思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凹觥,万寿无疆,则是当时农收以后,十月朔节饮宴情景。这是古代先民对天象变化和气候交替的朴素理解。
秦代十日朝
古语有云,十月朔,秦岁首,送寒衣。秦代统一全国之后,朝贺皆自十月朔,把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据记载,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过年的节日食品,是杂以黍米的肉羹。除了食用黍臛,还要寄送寒衣给远方征战的将士,让他们暖暖的。因此把阴历十月初一,称为十月朝。秦二世而亡,但是岁首的习俗,却一直传了下来,延续到汉代。订阅号中国风水研究会。
唐代拜墓送衣
据资料载,唐代玄宗天宝二年秋八月,朝廷下达制诰,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诏令中,把以前自行祭祀时的诗著授衣,令存休浣的方式,用典章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把仲夏端午的祭祀习俗,一并转移到阴历九月一日,昭告天下执行。这一诏令沿用了春秋时期的九月授衣,变更了中国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但出于季节考虑,阴历十月才进入冬季,九月送衣稍嫌早了些。
宋代十月朔
宋代是中国文化的大繁荣时期。北方气候十月入冬,唐代九月扫墓送衣的习俗,进入宋代便改为十月朔日,也就是秦时的岁首日。宋时的十月朔日,主要习俗有三,一曰授衣。二曰祭祀。三曰开炉。
北宋学者吕希哲在著作中写到,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可见,朝廷颁赐冬衣,也是按照品级发放的。
据记载,京都汴梁城中,从阴历九月下旬起,就开始售卖用以祭祀的纸扎用品,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可见人们对节日的重视程度。到了阴历十月一日,书中描述,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祭祀先人的隆重豪华,宛然是另外一个寒食节。这个情况到了南宋时期,也没有变化。
更新于:1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