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认识过程是先有存在,而后才有认识,反之,没有存在,人类的认识也不可能产生。
《易经》正是以六十四个卦,来告诉我们如何认识我们所生存的宇宙以及宇宙内的所有事物。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易经》关于卦的几个基本名词。
综卦:将《易经》的一个卦倒转或旋转180度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卦,这个新卦与原卦形成互为卦象,称之为综卦。
综卦的象是相对的,综卦告诉我们人类所处的空间是一个相对的空间,万事万物具有相对性,如:阴、阳,刚、柔,矛、盾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有的易学家也将综卦称之为互卦,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
错卦:是阴阳交错的意思,两个卦之间与之相对应的每一爻均发生阴、阳交错的转化,错卦的理是立场相同,目标一致,可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所见自然不同,结论也就不同。
内卦:一个卦通过内部的变化,而组成新的卦称之为内卦。变化的方法为正卦(或目标卦)的2、3、4爻组成新卦的下卦部分,正卦的3、4、5爻组成新卦的上卦部分,由此得到的新卦被称为内卦。内卦的理是事物内部的变化对事物的影响,这个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种解卦模式,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多数卦具有正反相对的象即综卦,综卦的卦象就是相对应,而综卦的理,是告诉我们万事要客观,因为立场不同观念就完全两样,因而就形成了我们认识问题的所谓二分论。
但《易经》还告诉我们,在六十四种卦象中同时存在着绝对的象,即没有综卦的卦。通过卦象可以看出它们是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无论单方面看还是相对的看,它们的象都是一个样子,因而它们的象被称为绝对的象。
乾卦,乾为天,这个天无论是形而上的还是形而下的怎样去看都是天。
坤卦,坤为地,地,无论怎样去看总是地。
离卦,离为火,火无论怎样看仍为火,或者说离为日为太阳,无论怎样看,太阳仍是太阳。
坎卦,坎为水,水,无论怎样看仍为水(至于水的其他形态构成的象,《易经》认为完全是另外一种东西,不属于水的象)。或者说坎为月,月亮无论在任何角度去看都是月亮。
泽风大过,无论怎样看也只有一种象,《易经》认为即已铸成大过,事实已然无法改变因而是绝对的。
山雷颐,其卦象无论怎样看只有一种现象,《易经》中颐卦的原意是用嘴来吃东西,所以吃的行为对人类及生物来说是取得物质能量的不可缺少的行为因而是绝对的,不吃是绝对不可以的。
雷山小过,理解亦同大过。
风泽中孚,其卦象无论怎样看也是只有一种现象,《易经》中孚卦认为人生在世一定要讲诚信,应是人类进化的绝对行为,不讲诚信的人看似可以阶段性或局部的成功,最终的结局确是最差的。
在《易经》八个绝对卦象中,前四个绝卦乾、坤、离、坎为天、地、日、月,为自然之象,还可对应为男、女、火、水,为人文之象,这四象仍然是不可缺一的绝象。
后四个绝卦大过、颐、小过、中孚为人的行为之象,大过、小过为行为的禁区;颐、中孚则为人类的行为准则。
前四卦说的是自然的唯一性,后四卦说的是行为的唯一性,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二分理论,可以将其称为错卦二分法或变卦二分法。
乾、坤,离、坎,大过、颐,小过、中孚互为错卦,之所以将它们的关系称为错卦,是由于我们在这些问题上会常常犯错,无法客观、正确的对待这些事物,诸如无法正确理解天、地的概念,无法正确处理水、火关系,在吃的问题上总存在“大过”,在诚信的问题上总存在着“小过”等等此类以及更深入的问题。
《易经》用这八个卦来引起人类的特别关注,六十四个卦都具有错卦的存在,因而这并不会影响我们对于相对空间的理解。
《易经》中有五十六卦两两互为综卦,这是一种简单快捷分析问题的模式,一直被人们所采用。
在对卦进行分析时,一定要考虑到它的错卦以及综卦,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认识问题,也就是事物的二元论,不至于犯主观上的认识错误。
当然事物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所以认识的方法也一定要错综复杂起来,而“错综复杂”一词也正是来自《易经》。
第二种解卦模式,将我们接触的第一卦定义为正卦,或称为基准卦(或称为目标卦都是可以的),这一卦是分析或演卦的起点。
正卦的每一爻进行阴阳转换(阴变阳、阳变阴)得到错卦,正卦由下向上翻转换位得到综卦,正卦的二、三、四爻组成内卦的下卦,正卦的三、四、五爻组成内卦的上卦,由此得到的卦为内卦。
下图给出解卦的顺序。
从图中可以看出认识问题或事物要从十个方面入手,其中有四个主要方面(图示中1、2、3、4),其余六个次要方面,要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就必须要从十个方面入手,也就是错、综、复、杂分析法。
这样一来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 二分法,属于基本的认识方法。图示中(1)、(2),(1)、(3),(1)、(4)三种二分法;
2. 东、南、西、北四向分析法,这类分析方法可以基本全面的认识事物。图示中将(1)、(2)、(3)、(4)结合起来;
3. 八面玲珑法即八方,从八个不同的角度或位置看待事物,可以说能够达到全面的认识事物了。图示中将(1)、(2)、(3)、(4)、(6)、(8)(9)、(10);
结合起来,或者(1)、(2)、(3)、(4)与(5)、(6)、(7)、(8)、(9)、(10)中的任何四个加以结合构成了八面玲珑法;
4. 错、综、复、杂分析法,这是由十个角度或位置的全方位认识事物,达到了十全十美的理想境界,符合《易经》“合十”并“合适”的最高境界,这是由图示中全部卦组成。
由此可知,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万事、万物就一定存在着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也只有在上述3、4的认识方法上,才能最接近事物的本质。
理论上来讲任何人的观点都是对的,理由是他所处位置决定了他看待事物的角度,因而决定了他的观点。
由于我们所处的时空的相对性,观点也是具有相对性的。
依据事物的本质来看待不同的观点,存在着所谓的三乘(这里的“乘”是借用名词,并无特殊意义)或三重境界说,一个人不会永远处于下乘,同样也不会永远处于上乘,原因就在于事物在不断的变化,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事物都会存在着完整的十个观察角度,角度存在的多少与事物的复杂性相关,只有那些极其复杂的事物才会提供足够的十个角度来助你分析事物,这一点我们在应用《易经》的认识方法过程中会有所体验。
《易经》每卦的六爻为事物的发展进程或演变为六个阶段,对卦爻的分析我们则需要深入理解孔子的论述:“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