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毕肖普 诗选

外国诗歌精选 · 2023-09-02 10:05
Elizabeth Bishop, 1911-1976
人蛾*
伊丽莎白·毕肖普/著
昨非/译


               在这样的高处,
建筑物的裂缝溢满破碎的月光。
人的整个影子,不过帽子大小,
在人蛾的脚下,如布偶站立的圆圈,
他制造了一枚倒立的大头针,针头指向月亮。
他并未见到月亮,只是观察它广袤的样子,
感受到手上奇异的光亮,不冷不热,
那温度,连温度计也无法测量。

               但是,当人蛾
罕见地抵达外面,虽然出于偶然,
月亮看起来有些异常。他从
人行道下的一条隙缝中现身
开始小心翼翼地丈量建筑物的表面。
他觉得月亮只是天空中的一个小洞穴,
这说明天空并不提供保护。
他战栗着,可必须测试自己爬行的高度。

               当他置身于大楼之外,
他的影子,如摄影师的遮布拖在后面。
他在惊恐中攀行,心想这一次
可将小脑袋探进干净的圆形裂缝,
自一根管子,在发光的黑色卷轴中奋力穿过。
(人,站在他的下方,却缺乏这样的想象。)
他必须执行最可怕的任务,虽然失败了,
如他所料,在惊惧中跌落,还好安然无恙。

               之后,他回到
所谓的家,暗淡无光的水泥地铁。他扑腾着,
翻腾着,却无法登上寂静的列车
以他的速度运行。车门很快关上。
他坐着,但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
火车全速行进,令人畏惧,
没有调挡,没有任何变化。
他不知道,自己将以多快的速度向后撤退。

              每一个夜晚,他只能
被裹挟着通过人造隧道,重复的梦境
如车厢下重复的枕木,支撑着
他飞速运转的大脑。他不敢看往窗外
寻找第三条铁轨。有毒的气流
不断与他擦肩而过。他认定那是一种疾病
而他终将无法抵抗。他不得不
把双手放在口袋,如他人佩戴着围巾。

               如果你捕捉到这只人蛾,
请用手电筒照着他的双眼。黑色的瞳孔
是漆黑的长夜。当他回视,闭上双目,
毛茸茸的地平线合拢,自睫毛处
滑下一滴泪水,唯一的拥有,如蜂针,
他会悄悄拭去。如果你未加注意,
他便将之吞噬。可当你注目,他将授之你手,
那是泠冽的地下泉水,清纯可饮。


原诗注解:“man-moth”(人蛾),是报纸对“mammoth” (猛犸)的误排。



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 1911-1979)出生于麻省的伍斯特,在新斯科舍长大。父亲早亡,母亲入了精神病院,由外祖父母、祖父母抚养成人。后入女子学校接受教育。在校期间的交往对她影响重大:遇到玛丽安·摩尔等人,并成为终生挚友;她还创办了一份文学杂志,不过为时不长。毕业后她到纽约生活,同时广为游走,如法国、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北非等。1938年移居基韦斯特,创作了一些诗,结集为《北方与南方》于1946年出版。第二部诗集《诗歌:北方与南方/一个寒冷的春天》于1955年问世,并为她赢得普利策诗歌奖。1944年离开基韦斯特,与身为建筑师的同性爱人洛塔移居巴西。1967年洛塔有了自己的生活,毕肖普便时常回到纽约、旧金山,麻省等地居住。1970年到哈佛大学执教,同年凭诗集《诗全集》获得全国图书奖。去世前的几年里,诗名鹊起。1976年出版诗集《地理学之三》,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同年辞世。

毕肖普在世时虽然受人尊敬,但在当时的美国文学界并不算著名。但她过世之后,逐渐受到评论界的瞩目,直至今日,已成为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毕肖普是个完美主义者,并不多产,写出作品之后,总是反复修改,长年累月不止。她生前共发表诗作101首。‍‍‍‍‍‍‍‍‍‍‍‍‍‍

毕肖普也是一名画家,所以她的诗歌,总能捕捉到有意义的场景。虽然她出身富足,生活优渥,可她的大部分作品,书写的似是劳工阶层的生活:繁忙的工厂,农场,渔村。 她的诗歌,以对外部世界的精准描述见长,但其潜在的主题,是寻找一种归属感,以及悲伤、渴望等人类情感。


参见页首或文后的毕肖普合集,阅读她的两***诗:《鲁滨逊在英格兰》以及《麋鹿》,收听毕肖普原声朗读。‍‍‍‍‍‍‍‍‍‍‍‍‍

更新于:2023-09-02 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