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 1911-1979)出生于麻省的伍斯特,在新斯科舍长大。父亲早亡,母亲入了精神病院,由外祖父母、祖父母抚养成人。后入女子学校接受教育。在校期间的交往对她影响重大:遇到玛丽安·摩尔等人,并成为终生挚友;她还创办了一份文学杂志,不过为时不长。毕业后她到纽约生活,同时广为游走,如法国、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北非等。1938年移居基韦斯特,创作了一些诗,结集为《北方与南方》于1946年出版。第二部诗集《诗歌:北方与南方/一个寒冷的春天》于1955年问世,并为她赢得普利策诗歌奖。1944年离开基韦斯特,与身为建筑师的同性爱人洛塔移居巴西。1967年洛塔有了自己的生活,毕肖普便时常回到纽约、旧金山,麻省等地居住。1970年到哈佛大学执教,同年凭诗集《诗全集》获得全国图书奖。去世前的几年里,诗名鹊起。1976年出版诗集《地理学之三》,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同年辞世。
毕肖普在世时虽然受人尊敬,但在当时的美国文学界并不算著名。但她过世之后,逐渐受到评论界的瞩目,直至今日,已成为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毕肖普是个完美主义者,并不多产,写出作品之后,总是反复修改,长年累月不止。她生前共发表诗作101首。
毕肖普也是一名画家,所以她的诗歌,总能捕捉到有意义的场景。虽然她出身富足,生活优渥,可她的大部分作品,书写的似是劳工阶层的生活:繁忙的工厂,农场,渔村。 她的诗歌,以对外部世界的精准描述见长,但其潜在的主题,是寻找一种归属感,以及悲伤、渴望等人类情感。
参见页首或文后的毕肖普合集,阅读她的两***诗:《鲁滨逊在英格兰》以及《麋鹿》,收听毕肖普原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