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贵在修心!(深度好文)

云修行 · 2023-01-01 13:40


《格言联壁》里有一段话颇为精辟:“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贵在修心。世事无常,修好这颗心,才能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惊慌,不迷茫。

一、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朱熹曾说: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心胸宽广,看什么都能看开;心胸狭窄,看什么都不顺眼。把心放大,才能不被琐事牵绊,不被喜怒左右。

三国时代,陈琳文采出众,在袁绍麾下的时候,曾经写檄文讨伐曹操。不仅把曹操骂得狗血淋头,曹操的祖宗也没能幸免,曹操看了气得要命。

后来曹操打赢了袁绍,抓到了陈琳。陈琳以为自己必死,谁知道曹操却饶了他。别人问曹操为何,曹操说:那时候各为其主,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后来更是对他委以重任,军国文书都交给陈琳起草。

众人无不佩服曹操的心胸。

《家诫要言》有云:器量须大,心境须宽。 

心小了,小事就大了;心大了,大事都小了,心胸狭隘的人,眼里只有鸡毛蒜皮。

一个人不在琐碎小节上纠缠,才能获得更大的格局,更广阔的未来。

二、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省心录》有言: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就像是水杯一样,内里中空,才能装进去水。

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有所进益,傲慢自大,只会故步自封。

清末时,张之洞的侄子中了进士。他得意洋洋,在家里大摆宴席,请了很多人来吃酒,酒过三巡,把自己侄子的文章发下去给大家品评。

很多人碍于面子,说了很多奉承话,张之洞和侄子都有些飘飘然,但是来的客人里,有个叫黄绍第的,文章卓绝海内。

他拿着张之洞侄子的文章,一边批,一边骂,点出其中种种不足,张之洞惶恐离席,第二天对大家说:黄先生的评语,是完全正确的。

甚至带着自己的侄子亲自登门请教,张之洞的侄子收起傲气,虚心向学,后来一直做到巡抚。

作家李尚龙说:人应该要求自己变得更好,而不应该总是自以为是,学会谦卑,才能让人走得更远。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常存不如人之心,一个人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更好地成长。

三、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古人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事情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时候,往往无关痛痒。但是如果涉及自身,就很难做到平静客观。

武则天当政时,有个叫周允元的人担任宰相,武则天邀请官员一起进餐,席上武则天让大家都讲一句对国家有益的话。

周允元就讲了一句:耻其君不如尧舜,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马上就恼了,直接骂周允元影射皇上不贤明,不怀好意。

武则天却很平静:他说的是实话,而且确实有益国家。

大臣无不赞叹武则天的气度,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涉及利益、面子的时候,人很难做到心平气定,保持公正客观。

这不是天生的,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把心放平,不虚荣,不矫饰,方能对人对事做出准确的判断与理解。

四、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东汉卢植年少拜入名师马融门下读书,他潜心读书,心无杂念。

马融学问虽然大,但是生活比较放浪,他喜欢歌舞音乐,讲课的时候,经常前面坐学生,后面列歌女,卢植跟着马融读书十余年,从没有往后看过一眼,马融见他刻苦专一,对他很是器重。

后来,卢植不负所望,成为一代大儒,自古以来,但凡学有所成者,没有三心二意的。

潜心静气,才能行稳致远。

苏洵少年浪荡,喜欢和朋友游山玩水,连考八年进士不中,中年在妻子的教诲中醒悟,烧掉自己过去所有文章,谢绝所有朋友往来,杜绝所有娱乐。昼夜不倦,读书学文。

六年之后,苏洵出山,下笔如神,名动天下。

汉代董仲舒讲过一句: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三年的时间,不曾去看过花园,这就是一个人专心的境界,不为外物所动,一心一意扑在学习上,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五、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古人常说:定能生静,静能生慧。

一个人内心平静,不轻易被搅乱,才能生出智慧,心若无法安定,遇事总是容易乱了方寸,往往很难成事。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两个儿子,一个王徽之,一个王献之,有一天俩人在同一间屋子里练字,屋顶突然着火,王徽之仓皇逃出去避火,鞋子都跑丢了。

反而是较小的王献之神色如常,召唤仆人互相搀扶着出去,然后镇定救火,当时人都夸赞王献之能担当大事,后来,果真如此,王献之不仅一路做到中书令,书法成就也远超哥哥。

《淮南子》里讲: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 

你把心定住了,那么一切都能定住,如果心乱了,一切就都乱了,一定可以制百动,临事的时候,内心安定不慌乱,才能更好地应对人生的变故。


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

万事万物都在人心里,一个人内心强大,才能抵抗世间所有的不安与躁动。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修好这颗心,安好这条命,才能活好这一生。


本文作者:洞见

更新于:2023-01-01 13:40

相关推荐:

玄武山佛祖灵47签解签

从迷信到觉醒:我如何摆脱算命的魔咒,重拾人生方向

修行,是可以实现逆天改命的

属鼠的最忌讳几点出生,属鼠人生在几点命苦

天天后灵签

细节决定你的人生,从走路看一个人的性格

论述国学经典与人生修养

壹点日历9.3|人生中最好的贵人,永远是努力的自己!早安

周易中人生启示

「年柱丁酉看父母」——深度解析丁酉日柱的特质与命运走向

大运偏印是什么意思及其对人生的影响

痣说人生:会带来财运的七种痣长在哪里

痣说人生:手背痣的位置与命运

人生横财不断的八字命格特征

姓名在人生运势的作用

深度解读迁移宫是什么意思

食指指节纹看你的人生

周易错换人生最后结果 周易改错的名句

浅谈周易与人生 浅谈周易与人生的关系

做和合术后感情变好了 这就是和合术的神奇所在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