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悟透这4个字,人生就顺了

国学文化 · 2022-08-16 23:24

作者莘灵

来源:紫翘书桌(ID:jxylsy3377)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修炼自己。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南怀瑾先生曾说: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而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中生活,也在生活中修行。

生命是场没有终点的修行,人生在世,唯有不断修炼自己,才不会在红尘中随波逐流,唯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活成自己最好的样子。

人生最好的活法就藏在这4个字里:静、稳、忙、忍。
01

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高的善,如同水一般,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人生在世,做人如水,默然不争,在世事纷扰中,方能修得一颗静心。
王阳明奉命担任江西巡抚时,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发动叛乱。
但这场震惊朝野的叛乱,仅仅持续了43天就被王阳明平定了。
南昌平叛,本是立了大功,王阳明非但没有得到朝廷嘉奖,反而因此惹上大诽谤,招来朝中小人的嫉妒和陷害。
那些人不光在政治上弹劾他,还驳斥心学为“异端邪说”。
这件事若放在旁人身上,必定会站出来为自己争辩一二,但王阳明却选择了“不争”。因为在他看来,自己行得正做得直,无需与这些小人争执。
王阳明说:
面对诽谤,最好的办法是沉默。

浑水总有澄清的时候。就像我们平常做静心功夫,你越急,越想静,越是静不了。你越放松,越不在意,它反而静了。

王阳明继续平心静气地讲学,丝毫未将他人的诽谤放在心上。
虽然此次平叛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但等到嘉靖帝继位后,王阳明还是得以加官进爵,“阳明心学”也成了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
《道德经》中有言:
上士闻道,劝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不是身份和地位,而是认知层次的不同。”

认知不同,不必解释。
层次不同,不必争辩。

“每临大事有静气”,越想争越要静,静水流深,方能以柔克刚,达己成人。


02
《孙子兵法》中讲:
求稳之计,重在戒急。

遇到事情,不能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则一事无成,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清末的时候,曾国藩为了***太平天国率领湘军作战,一开始急于求功,吃了大败仗,自己也差点死在乱军之中。
曾国藩因此悟出:打仗应当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在合围天京时,李鸿章等人都建议分兵速进、一战而决,但曾国藩却拒绝了他们的建议,转而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结硬寨,打呆仗”战术。
“结硬寨,打呆仗”强调稳中求进、不冒险、不激进,以铁桶合围的方式来击垮敌人。
最终,曾国藩攻破了天京,在与太平军的较量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面对生命的波澜,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小窗幽记》里有云: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

在花繁叶茂、柳密如织的复杂环境下,如果还能拨开迷雾,才算本领不凡;

在狂风骤雨的狼狈状态下,还能站稳脚跟,不被形势左右,才算真有定力。
真正高明之人,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遇事不慌不忙,处事从容安详。
做人做事,越急心越要稳,急事稳着做,人生方能行稳致远。
03
作家蒋勋有一句话直戳人心:
忙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灵一定会死亡。

人生再忙也要为自己偷得一丝闲逸,休养身心,闲看云卷云舒,静看花开花落。

苏轼刚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因为缺少俸禄,难以维持生计,他从大学士变成了真正耕作的农夫,带着一家人,在黄州东门外的一处坡地上开荒建房,“东坡居士”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苏轼每天除草种麦,畜养牛羊,修井挖水。
田间耕作,辛苦是必然的,可伴随着挥洒的汗水,丰收的喜悦也让苏轼对生活的感悟越来越深刻,正是这种随缘自足的生命观,成就了他文学创作上的巅峰时期。
苏轼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不管处境如何困窘,他始终不改落拓旷达的性情,只把忙碌当作是对自我的修行。
忙碌之余,他几乎每天都写作,他喜欢美食,善于烹饪,喜欢漫步山林,泛舟湖海,品茶交友。
偷得浮生半日闲,人间有味是清欢。
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只是每个人所忙的事情不一样。
同样是忙,有的人忙得一团混乱,忙得很辛苦;有的人忙得气定神闲,忙得很从容。

星云大师说:

懂得忙中偷闲的人,就是再忙,也有安闲的时刻,不至于忙得讨厌生活讨厌忙,反而喜爱忙,从忙当中,只觉得人生很充实。这样的忙,人生会活得很有意义。

忙碌的时候,懂得照顾好自己,忙有所得,闲有乐趣,忙中有闲,张弛有度,便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04

古语曰:忍字头上一把刀,遇事不忍把祸招;若能忍住心头恨,事后方知忍字高。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忍一时之气,能化解当下的很多矛盾。
曹睿是曹丕的长子,也是曹操的长孙。
曹睿的母亲甄氏很有风度,做事沉稳,更是疼爱曹睿,母子情深。
起初甄氏很得曹丕宠爱,但时间久了,曹丕喜新厌旧,最后竟下令赐死甄氏。
后来曹丕下诏将曹睿过继给郭皇后为子,然而曹睿因生母被赐死,内心愤愤不平。曹丕也看出曹睿对自己有怨气,转而想立徐姬所生的京兆王曹礼为嗣,但迫于长幼有序,迟迟没有立下太子。
曹睿心里明白,如果不能做太子,不仅会失去继承权,之后也只能任人宰割,性命难保。
于是他开始学着隐忍,处事小心谨慎,每日早晚都往皇后宫中定省问安,恭敬地侍奉嫡母。
有一天,曹睿随曹丕狩猎,看到一对子母鹿。
曹丕一箭射杀母鹿,接着命令曹睿射杀子鹿。曹睿不肯,说:“父皇您已经射杀了小鹿的母亲,我实在不忍心再杀它的孩子。” 
曹丕深感惊奇,转而沉思起来。
自己已经杀了曹睿的母亲,难道再忍心让别人来杀曹睿吗?
不久,曹丕终于打定主意,立曹睿为太子。当曹睿顺利继承皇位,马上追认母亲甄氏为文昭皇后,为生母正名。
《警世恒言》中有言:
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忍,是厚积薄发,给自己积蓄力量;
忍,是一种谋略,凡事谋定而后动。
凡事三思而行,遇事能忍则安,越忍越要看清世态炎凉。
李玫瑾教授曾说:
静中藏着一个争字,稳中藏着一个急字,忙中藏着一个亡字,忍中藏着一个刀字。

红尘世俗,你来我往,越想争越要静,越急心越要稳,越忙越要照顾好自己,越忍越要看清世态炎凉。

人生无论处于哪种境遇,都能保持一颗静心,急事稳着做,忙中偷得一丝闲趣,遇事能忍则安,方能在人生这趟旅途中活成一束光。
愿我们都能在红尘俗世里,修炼自己,活出最好的状态,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
更新于:2022-08-16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