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国学生活 · 2022-07-22 20:26


好好说话,是一个人深到骨子里的教养。

作者:明心君  来源:师父曰(ID:sfy1927)

国人向来推崇中庸之道,凡事讲究一个“度”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寸感。

做饭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一过,饭菜易焦。

作画讲究留白,画作太满,易生逼仄,空白太多,易陷空洞。

木制品讲究缝隙,让榫卯间的木头在热胀冷缩中得以伸缩。

可以说,分寸感,蕴藏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之中。

孔子曰:“过犹不及。”

《吕氏春秋·博志》亦道:“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下笔不凡:“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

 人生在世 ,唯有咸淡相宜、进退有度,把握恰到好处的分寸,方能体验无穷的余味。

说话亦是如此。老一辈人常告诫年轻人:“话别拿过来就说,掂量掂量再说。”

掂量,就是指说话的分寸,而最好的分寸,便是看破不说破。 

如古人所言:看破不说破,面子上好过。

 看破不说破,是最清雅的风度

先思考下这个问题,

“对方穿得很丑,我们也要“昧着良心”称赞漂亮吗?对方煮菜难吃,我们也要“昧着良心”称赞好吃吗?”

也许你会觉得昧着良心太假了,但蔡康永在这个问题上给大家的建议是:要这样。

理由是:“因为这事和良心实在没啥关系,却严重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别把良心消耗在这么表面的事上,良心没这么廉价。”

深以为然。

一个人,洞悉了一切,却能通过自己的细致拿捏,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超脱境界,这样的风度和气度着实令人赞叹。

看透不说破,体现了一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超群的智慧以及宽广的胸襟。

曾在《孔子家语·卷二》中看过孔子借伞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外出,眼看天要下雨,又没带雨具。

恰逢离子夏家不远,便有弟子提议去子夏家借伞,却被孔子阻止了。

因为孔子深知,子夏比较惜财,今天这伞,他不借,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借了,自己又会心疼。

既然如此,就不要为难子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不应强人所难。

孔子看破了子夏的吝啬,却没有说破他,反而理解和宽容他。

看透,是智慧。不说破,是心胸。

一个真正的智者,看破了一切,却依旧坚定地选择维护他人不愿展露的难言之隐。

这是最清雅的风度,让人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度。

即使帮助别人,也给足面子,让接受帮助的人没有被施舍感,更舒服,也便更易得人心。

看透不说破,是最本真的善良

有一句歌词唱得好:“人生已经如此地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生活不易,有太多的人在负重前行,当艰难被藏在笑容后面,又何必去撕开别人的笑脸,将难堪抖落出来呢?

更何况,有没有想过看不透却说破会导致什么后果?

电视剧《匹诺曹》中有个故事令一心印象深刻:

一个大妈在健身房里因运动过度,导致心脏麻痹而死。

她的体重曾超过180斤,死前已经减到了140多斤。

媒体记者到健身房了解情况时,很多关于大妈的八卦就出来了:

“两个月前,大妈的前夫再婚了,对象是一个苗条漂亮的女人。”

“估计她就是受此刺激减肥的吧,唉,真拼啊。”

于是,在还没弄清事情全部真相之前,就有“切勿因爱美而过度减肥”的新闻出现。

然而事实是,大妈的女儿肝硬化到了末期,要活下去必须得接受肝移植。

大妈的血型刚好跟女儿一样,但医生说她得减掉30斤才行,救女心切的大妈才因此没日没夜地跑步。

男主角感叹道:“不知道自己的话有多大分量,就信口胡言的人,实在太可怕了。”

自以为看透,说破后却发现看到的不是真相的全部,而对别人的伤害已经覆水难收。 

正如韩寒所说: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闭嘴,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过什么;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应该闭嘴。 

看透又说破的最突出表现是当众揭短:

别人说谎是为了表面看上去不那么尴尬,他偏偏要戳穿谎言;

有些事大家心知肚明不明说,他硬要摆到明面上说个清清楚楚;

有人拿自己的缺点自嘲,大家本来只是一笑而过,他却变本加厉地“开玩笑”;

……

于是,弄得气氛尴尬至极,众人不欢而散。

《弟子规》里讲:“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别人有短处,不要随便在公开场合拆穿;他人有隐私,也不要到处宣扬。

看破不点破,是理解对方心中之苦,又留下体面,是最本真的善良,也是做人的极高境界。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看到这,也许有人会有疑问,看透不说破,就是要保持沉默吗?

非也非也,不说破不等于不说,不说破的精髓在于把握说话的时机和分寸。 

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思是,该说时不说,会失去别人的信任,不该说时说,不如不说。

更新于:2022-07-22 20:26